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动态 >

传统村落中最美乡愁

  走进位于大山深处的宿松县古村落古民居,或是脚底下的一块青石板,或是屋檐上的一堵马头墙,抑或是飞檐边的一束光影,足以让人辨别出历史的色彩,并产生无尽的遐思。

  团林古村落、吴河古村落、梅家古民居、吴家五房屋古民居,都是宿松县古建筑至今仍保留比较完好的地方。团林、吴河两古村落因保留的古建筑群较多,均被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吴家五房屋古民居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梅家古民居被确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怎样才能有效保护好、利用好古村落古民居?修缮古村落古民居资金从哪来?这是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有着古村落古民居的地方,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宿松县因地制宜,大胆实践,不等不靠,充分发动群众,走出了一条保护古村落古民居的新路径。

  边改边建

  重塑古村落风貌

  “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出的号召,如今在宿松县趾凤乡吴河村变为现实。

  一幢幢粉墙黛瓦的民居,依偎在苍翠欲滴的大山怀抱,清澈透明的吴河水从村头流淌到村尾……走进吴河村,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所散发出的气息扑面而来。

  吴河村是一个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前屋祠堂、前屋古民居等九处古建筑群,前屋祠堂、前屋古民居两建筑群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属徽派建筑风格,距今300多年历史。

  “以前,这里全都是村民家的厕所,当时一共拆除了40多间。”指着前屋古民居门前的休闲广场,吴河村党支部书记贺学创介绍说。从2016年起,吴河村在县住建局、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以前屋祠堂、前屋古民居为中心,不断加强古建筑修缮、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先后投入400万元,对吴河河道进行了清淤,并在河道两边修筑大理石护栏;对前屋祠堂、前屋古民居门口过道进行了改造,在上面统一铺设了青石板;在广场旁边,兴建了六间两层的游客中心,安排3名贫困人员常年打扫这里的卫生和引导游客参观、开展防火等工作。同时,加大了对古民居的保护力度,在前屋祠堂门前,专门修建了一口直径达4米的蓄水池,以备防火之用。

  贺学创还说,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村里对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都作了精心布局和设计,修建的游客中心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广场铺设的材料都是清一色的灰色大理石,即使是修筑在吴河两岸的围墙,也是使用大理石,并在广场蓄水池上建造了一个可供游人歇息的砖木结构六角亭。这么做,都是为了使现代建筑的高度、色调、风格、工艺与古建筑相融合,以重塑传统村落风貌。设立游客中心,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古村落的核心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今后当地居民可通过为游客提供服务获得新的经济来源,同时通过经济效益诱导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就业、创业,有利于解决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使传统村落重放光彩。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宿松县5座古民居均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以来,该县又以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按照“不大拆大建,不伤筋动骨,不推倒重建”的原则,着力加强古村落古民居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对损坏严重的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组织专业人员对所有从屋内到屋外进行全面修缮,并将建在古村落古民居核心区域内的“插花”建筑予以拆除。

  刘家大屋古建筑群坐落在团林村吴冲组,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是远近闻名的古民居,最早里面住着100多户人家。抗战期间,部分建筑被侵华日军烧毁。至今,斑驳的墙壁上,仍遗存着当年的灰烬。从去年开始,在相关部门的资金扶持下,当地政府组织工匠对刘家大屋损坏严重的房子进行抢救性修复,同时对门口的广场进行改造,并在广场前面修建了仿古城墙,使刘家大屋继续保持一种古朴的风貌。

  “小时候,我在住着60多个乡亲的老房子里,不知玩过多少‘捉迷藏’游戏,没想到两年没回家,村里已将水泥路修到了老房子门口,还在门口修建了宽阔的广场。”指着刘家大屋古建筑群,在外地创业返乡的村民刘玉和喜上眉梢。

  集资抢修

  还原古民居风采

  “传统村落生命的延续,不仅仅是要保护村落的形态、建筑、景观、文化等,为其‘续命’,还要通过改善其人居环境,为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通过自我的良性循环,恢复自身的生命力。”谈到如何做好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宿松县文物局局长石成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沿三座七级台阶拾级而上之后,迎面便是用青石镶嵌的大门,大门里面是堂屋,堂屋顶是五架梁,两边是厢房,厢房上面是绣楼,站在堂屋中央,环顾四周,雕花木门、雕花六角石础、雕花鼓型石础、雕花方型石础、砖雕瓦片,以及镂空的窗花……巧夺天工的设计,精妙绝伦的雕刻,会令每一位来此参观的人啧啧称奇。近年来,宿松县陈汉乡朱湾村梅家古民居,因依山傍水、位置独特和历史文化厚重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观光度假。

  “五架梁是古建筑中的一大奇观,梅家古民居内的五架梁,是安庆地区建造最早的,也是保留最完好的。”五年前,原宿松县文物局副研究员张振华来梅家古民居考察时说。

  笔者去的那天,恰逢一批外地画家在这儿写生创作。朱湾村党支部副书记梅国荣向笔者介绍,梅家古民居坐落在海拔300米的山坡上,始建于公元1699年,历时18年建成,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悬山顶,五架梁,建筑面积约两千多平方米。

  “石雕、砖雕是梅家古民居的装饰特色,在同类民居中极其少见,其建筑装修艺术不亚于西递、宏村,艺术价值在当地民居中首屈一指。”石成文介绍说。由于年久失修,它的部分建筑面临坍塌的危险。2016年,县文物部门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发出了“紧急行动起来,以家族为主,政府奖补、抢救保护梅家古民居”的倡议,当地梅氏族人积极响应,迅速展开了修缮、保护梅家古民居的大行动。

  梅开河是梅家古民居修缮队伍中的牵头人之一,他告诉笔者,以前通向梅家古民居的是条600多米长的羊肠小道。不拓宽路,就通不了汽车;通不了汽车,修缮古民居的建筑材料就运不进去。梅氏族人不等不靠,按照“产权归公,让基修路,集资抢修”的建设思路,发动大家捐款。不到几个月工夫,连同政府奖补的10万元,共筹集到60万元资金;在修建好7米宽的沙土路之后,他们又忙着对梅家古民居损坏严重的24间房子进行修缮,但手头上的钱不够。于是,再次发动大家捐款,在外地创业的村民梅文学、梅永定得知情况后,自发各自捐献5万元现金。2017年,他们利用筹措的资金,修复了3间房子,今年上半年又修复了7间;下一步利用国家拨付的专项资金,将剩下的14间房子全部修复成功。

  “上级相关部门对修缮和保护梅家古民居的工作高度重视,在梅家古民居修缮期间,县文物部门多次组织专家来这儿进行实地指导,今年下半年,村里将通过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对通向梅家古民居的沙石路进行硬化,并安装路灯,力争将梅家古民居打造成皖西南地区的‘西递、宏村’,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此观光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谈到今后的建设,梅国荣满怀信心。

  “每个传统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做到有效保护好、科学利用好它们,就要将整体规划、重点保护、活态保护、特色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和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入、多业态发展、多价值挖掘相结合的利用体系融合起来,从而促进传统村落与乡村发展共融共生,真正实现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宿松县志办主任王皓说。

  如今,在现代文明的滋润下,经过数百年历史沉淀的宿松古村落古民居,愈发变得更加深邃和厚重,已成为闪耀在农村地区的一座座文化瑰宝。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