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大山里的健康“守门人”


  核心提示: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想,不管什么事情,你坚持四十年,总会有回报的。”新近获得全国“百姓满意的乡村医生”荣誉称号的方结旺说。

  穿着白大褂,背着医疗箱,在潜山市黄铺镇一个叫做陈桥的山村里,村民们常常看到一位乡村医生走村串户的身影。如今已是57岁的方结旺,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医开始,不辞劳苦行走于乡村的角角落落,乐于奉献为乡亲们送医送药,成了大山里村民们的健康“守门人”。

  他是随叫随到的“120”

  “我们一有小毛病,就来请方医生看,花钱不多效果又好,大家都相信他。”12月4日,前来就诊的村民李远清告诉记者。“路远的病人来挂水,赶上中午,他还让嫂子送饭来给病人吃。”

  “有人生病了,方医生随叫随到。”村民方王颂说起这话时,依然心存感激。2014年一个冬天的深夜,方王颂突发腹痛,儿媳赶忙打电话联系方医生,不到一袋烟工夫,方医生就骑着摩托车赶来了。又是量血压,又是按脉,又是听诊……当时,方王颂呕吐得厉害,全身冒冷汗,方结旺了解他有高血压、心脏病的病史,还做过腹腔手术,觉得情况紧急,连忙联系车辆,与他家人一道将方王颂送到中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患的是急性胆囊炎,幸亏送的及时。”方王颂说。“后来,听我儿媳说,等检查完,安顿好住院床位,方医生回家时,天已是麻麻亮了。”

  陈桥村方圆5公里,有些地方至今还没有通车,只能步行出诊。走山路并不轻松,不仅要穿过荆棘茅刺,还要防范蛇虫的叮咬,十分艰辛。“但是,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村民有病痛,方结旺二话不说就背起药箱去出诊,是随叫随到的‘120’。”陈桥村委会主任张韩送说。

  他是乡亲健康的“活档案”

  在陈桥村卫生室的档案柜里,整齐陈列着村民的健康档案。翻阅档案,每个病人的姓名、住址、年龄、病史、就诊时间、症状、诊断、处置等情况一清二楚。“方医生亲手整理的档案码起来有一人多高。其实,方医生本人就是一本活档案呢。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他了如指掌。”年轻的村医陈淑霞说。

  村民葛旺保清楚的记得,有一天,他便秘来到村卫生室诊治。方结旺知道他有慢性便秘和痔疮毛病,一番指检后,就给他灌肠。灌肠后大便还是不通,方结旺就带上薄膜手套,用手“疏通”。“真难为了他!他遇到我就说要多吃蔬菜,少吃辣。现在,便秘少了。”

  陈桥是山区村,全村1058户,3700多人,有42个村民组,居住分散,这给开展医疗健康服务带来很大不便。村主任张韩送介绍说,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起初,群众还不理解,以为是乡村医生想从中赚钱。“现在,群众主动到村卫生室签约了。一方面,是方医生上门宣传政策到位,更重要的是他带头履约服务做得好。”

  今年10月份,方结旺和另一名村医陈淑霞去访视陈冲组的一位重性精神病患者,患者住在偏僻遥远的山冲,道路崎岖坎坷,方医生一行走了2个多小时,到了他的家,已是汗流浃背。村里有的五保老人在离村10多公里的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他每月都要骑着摩托去一趟。陈淑霞告诉我们,这样辛苦的事,对方医生来说是家常便饭。

  他是集体办医的坚守者

  1978年,方结旺高中毕业后跟随老乡医拜师学艺,并参加卫生系统组织的赤脚医生培训,1982年通过考试取得乡村医生行医资格。由于他刻苦钻研,很快成为村医中的骨干,被大家推举为村卫生室负责人。上个世纪90年代,个体行医成为时尚,可在这个小山村仍然坚守着村卫生室的牌子,实行统一进药,统一核算。“如果没有方医生的奉献,村卫生室就无法维持下去。”陈桥村老支书陈和发说,村卫生室当时有四五个村医,找方结旺看病的最多,但老方从不多拿一分钱。看到其他村的村医开个体诊所发了财,加之家里的责任田需要打理,妻子也动了心,劝他散伙。可在方结旺看来,山区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低,集体办医,不会乱进药,不会乱收费,村民能得到相对廉价的卫生服务,特别是对贫困家庭有利。“再说,大家对集体办医也信任些。”方结旺说。

  在村卫生室破旧的账本上,还记录有当年不少贫困家庭欠下的药费。“在农村,看病赊欠是常有的事,特别困难的,只能是免费。尽管影响到村医收入,但对于医生来说,生病了,总得去治。”方结旺心里只有这个朴素的道理。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施后,农民的就医环境和村卫生室职能发生了变化,但方结旺扶贫济困的情怀没有变。在近年的脱贫攻坚行动中,方结旺积极参与。他沙哑的声音,常常在村头扶贫夜校里响起。他不厌其烦地向群众讲解健康扶贫政策,普及医疗健康常识。他说:“只有大家的保健意识强了,不生病,少生病,因病致贫的也就少了。”

  “方医生为人好!”在陈桥村,每一个受访村民都会给出这样朴素的评价,而这评价何尝不是对他极致的褒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