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勾勒年轮的更迭,刻下发展求索的足印。
站在2018年回望,从石化“一枝独秀”,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老三篇”支撑有力,再到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首位产业”强势崛起……40年改革开放,安庆工业转型升级步履不停,首位产业前景可期,科技创新浪潮翻滚。
抓住创新、技术、品牌等关键词,安庆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阔步前行。
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迸发新活力
1978年的冬天,安庆石化建成投产,翻开安庆工业发展新的一页。
40年改革开放,安庆石化在这片土地上壮大、升级,不断抒写新的篇章:800万吨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建成投产,石化年加工规模、销售收入和利税实现“三个翻番”;转型发展项目列入中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及转型发展的示范项目,下游石化产品更加精细化,化工产业链条逐步从“油头”向“化尾”延伸。
而充分依托中石化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泰发能源、曙光集团、盛峰化工,飞凯高分子、凯美特气体等一批企业加速崛起,通过技术创新,重点进行丙烯、液化石油气、氰化物深加工,沿着化工新材料方向快速延伸产业链。
和安庆石化一样,安庆传统三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华茂集团也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一步不停。“我们在行业中首次实现了单纱质量信息的智能追溯与控制,站在车头这里一眼望过去,就能知道哪个管纱出现问题。”华茂八分厂副厂长孙善标说。今年,作为华茂转型升级的重要项目,15万锭新型纺纱智能化改造项目投入生产。这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智能纺纱项目。 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系统设备,以及自主研发的信息化系统,实现机联、物联和生产的智能化。该智能工厂也成为国内纺织行业第一家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此外,鸿润、天鹅、天馨等骨干企业对接国际标准,提升传统纱布产业质量效益,在开拓医疗卫生、交通工具、安全防护等市场中快速成长。
胡玉美、柏兆记等“百年老字号”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农副产品从初加工向绿色食品精深加工转变态势明显,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突出质量、技术、品牌等关键环节,我市建立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机制,通过将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提高石油化工、纺织、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主导产业生命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为了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市政府自2013年起连续六年出台新型工业、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政策”,深入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推动让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加快。
2015年全市完成技改投资539.5亿元,2016年完成技改投资579亿元,2017年完成技改投资648.9亿元。截至10月底,2018年全市完成技改投资增速达23.2%。
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市工业经济指标综合效益指数不断提高,2017年末达到331%,工业运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动能转换
首位产业构筑产业版图
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全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的首位产业,正在加速勾勒新的产业版图。
市经开区,围绕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编制规划,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和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力争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短短两年间,“无中生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经开区强势崛起。江汽集团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已成为国内首个专用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预计2018年底将达5万台新能源汽车整车的设计产能,产值将超40亿元。投资20亿元的中跃新能源项目正在建设中。
市高新区,在建设化工新材料集聚基地的基础上,聚焦医工医药产业编制规划,打造全省领先的医工医药产业发展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以安庆石化C4、丙烯腈等化工原料资源为基础,己二腈、ABS、紫外光纤、特种专用精细化学品及复合材料等化工新材料产业已初具规模。
在太湖县,功能性膜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作用明显。全县功能性膜生产以及上下游企业达29家,今年1-10月,功能膜产业产值增幅达34%,预计明年增幅达50%,初步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桐城市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怀宁县重点发展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潜山县重点发展医药健康和文化旅游……
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功能膜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和园区,支持首位产业首位发展,聚焦首位产业精准招商,探索后发地区创新发展新模式。
江汽、河北跃迪、富士康、宝捷讯……一家家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进驻安庆,生根、开花、结果;一批又一批优势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培育,在培育中壮大,在动能转换中,安庆工业新的脊梁雏形初现。
今年,市委、市政府更是将首位产业发展作为全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出台一系列文件予以支持,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首位产业,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
截至目前,各地首位产业规划编制、专家顾问团队组建、科教研发平台搭建、产业发展基金引进等首位产业“十个一工程”加速推进,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各县(市)区首位产业发展已呈现出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产业基础日益夯实、产业区域特色明显、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等特征。
今年1-10月份,全市首位产业产值达952.9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4.4%。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由2011年末的84家增至目前的310家,1-9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幅达到21.3%,增幅全省第5。
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40年来,创新引领发展,在一系列安庆实践中生动演绎。特别是近年来,从实施科技创新“一招鲜”工程到提出“创新强市”,安庆始终坚持向科技要速度、要效益、要后劲,从“制造”迈向“智造”的步伐愈发铿锵有力。
“企业发展必须时刻创新,创新不能盲目。技术改进和突破需要理论指导,找到好的研发切入点,与高校合作让我们事半功倍,达到了1+1>2的效果。”安徽国孚润滑油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龙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重点院校和知名院所建立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转化科技成果;坚持高标准,依托高校资源建设一批实体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和技术转移中心创新载体,引进优质创新资源,强化协同创新。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各类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6家,各类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8家,院士工作站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单位8家,各类市级研发平台249家。全市建有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市级(备案)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市级众创空间4家。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我市连续多年每年推出一版科技创新政策,从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以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2家,到今年年底有望达到230家。
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也带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2014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15亿;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到590亿元,同比增长28%。今年,高新技术总产值增速达到23.3%,位居全省前列。
创新环境加速优化、创新平台加速拓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主体加速凸显、高新产业加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安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强大引擎和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