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过年”新潮流
记者 陆 飞
过年,是中国人最割舍不掉的一种情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普通老百姓对于过年的认识。随着社会生活变化,人们给过年赋予了新含义、新方式。
今年春节期间,在大城市求学、工作的人们不再游子归乡,而是将父母亲人接到自己生活工作的城市团聚,既逆向躲开了春运交通的高峰,又能让家人体会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风光,“反向过年”正成为春节的一种流行趋势。
提前抢好火车票,备齐带回家的礼物,反复检查行囊……以往,做这些事情的都是回家过年的孩子,而现在则有更多长辈准备前往异乡;而在一些城市的车站、机场,一些年轻人翘首以盼,他们不是乘客,而是在等着父母风尘仆仆的身影。据了解,随着过年方式的多样化,一种新型的“反向过年”正悄然兴起,春节去往大城市团圆成新风尚。
正年初六,是荣彬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去火车站把父母送上回安庆老家动车,回到家中,荣彬看着擦得锃亮的地板和塞满食物的冰箱,心里有些许与亲人离别的失落。
荣彬已经在上海工作生活了15年,往年都是他回老家过年。今年全家决定,爸妈从安庆来上海过年。“自从安庆开通高铁后,去上海方便多了票也比较好买,而且上海春节期间人少,挺舒服的!”荣彬说,父母来上海过年,一张单程动车票是238元,父母往返的路费只需要大约1000元。从过节花销来看,父母也省下了在老家走亲戚拜年的大笔费用。“最主要是假期太短,父母心疼我长途奔波之后马上又要上班,所以才更愿意‘反向过年’。”
今年春节,家住新民里小区的退休干部荣秀兰和老伴也选择了乘飞机前往深圳去儿子家过年。荣阿姨说,两年前她和老伴相继退休,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深圳工作,并且已经在那里成了家。往年由于春运票源紧张,而且儿子单位除夕才放假,儿子和儿媳以及孙子往往都是除夕或者大年初一才能回到安庆过年,看到儿子一家满脸疲惫地回家,他们老两口心里也非常的不好受。几天前儿子突然打来电话,说近两年有一种新型的过年方式叫“反向春运”,就是让父母到子女工作的所在地过年,同时希望父母老两口今年能去深圳过年。荣阿姨老两口一商量觉得这种方式很不错,他们可以提前买票去深圳,不但避开了春运的高峰,而且这种过年方式还能减轻儿子一家往返回家的负担。这样年也过了,也团聚了,还旅游了,何乐而不为。
“父母在哪儿,家就在哪儿。过年期间,地铁都有座儿,打车也是全程不堵车,想去哪儿逛逛都很方便!”荣彬告诉记者,工作在外,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平时根本没法好好陪伴父母,而春节期间大部分的时间又花在走亲访友、同学聚会和休闲娱乐上,真正能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屈指可数,如果将父母接到自己的工作地过年,则所有时间都能陪着父母。初一一大早,荣彬陪父母一起去了外滩逛逛,此后几天还一起把春节期间热映的几部电影都看了……
拜年新姿势
记者 常 艳
拜年,是我国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新年如意”“阖家幸福”……声声祝福,包裹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讯远没有如今发达,电话还没普及,一些偏远地区通讯更加不畅。远距离拜年除了书信之外,最快的就是电报了。
“过去连电话都很少的时候,一到过年前后,通过邮局发拜年电报的很多。尤其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一天至少都是100多条。一般都是‘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等四字祝福,我们也会准备一些拜年祝福语,推荐给市民。”安庆市邮政局退休职工常玲告诉记者。
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偏远地区在春节期间,电报还是重要的拜年方式。此外,明信片、贺卡拜年的方式也曾是过年时拜年的主角。之后,随着电话的普及,纸上的祝福转成真切的乡音,通过电话传到耳畔。
“我们全家都很好,也给你们拜年了,祝你们全家幸福。”大年三十下午6点多,市民徐丽华的手机响起,远在上海的表侄打来拜年电话,这个传统已经二十多年了。
“大年三十电话一响,就知道是他们打来的。每年大年三十,我们都通过电话拜年,问问家里的情况。过去用固定电话,现在都打手机了。”徐丽华说。
进入新世纪,手机日渐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短信拜年又成了新时尚。
伴随着年夜饭的热闹和春晚的喜庆,此起彼伏的“滴滴”短信声,成为那个时代的春节记忆。
“那几年,吃年夜饭时手机响个不停,都是拜年短信,有一年因为全国短信集中发送,造成信息涌堵,信息发不出去,也接收不到,几十条信息第二天中午才陆续收到。”常玲说。
电报明信片拜年跨过山海、短信拜年一按即达,这些曾经最普遍的拜年方式都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渐渐消失和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视频拜年、朋友圈拜年。今年,随着手机流量的提速降费,拍个短视频拜年又解锁了2019年拜年新姿势。
“轩轩,看镜头,说‘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猪年大吉’。”在母亲吴阳的指导下,今年7岁的轩轩对着手机镜头,拍摄了一段拜年短视频,随后,吴阳将短视频发送到家庭群和朋友圈,立即引来十几个亲朋点赞。
“现在手机功能强大,网络又比往年好,上传视频的速度很快,费用又不高。和往年图片和短信拜年相比,个性化的短视频拜年加上了配乐和表情,更生动,更喜庆,也更有纪念意义。”吴阳说。
记者发现,个性化视频拜年已成为2019年新时尚。通过手机APP,在视频里添加猪年特有的表情和春节元素,年味十足,成为很多人拜年首选。而在某短视频平台,以“拜年”为话题的短视频的播放量更是达到5.8亿。越来越多样的拜年方式、不断更新的拜年花样,让人们体会着不一样的年味,也感受着时代巨变,而不变的却是那份心意和情感。
春节值班小记
通讯员 黄永武
春节,回家过个团圆年。可为了保证群众出行平安顺畅,我们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岗位,牢记职责,将背影留给家人,将平安奉献给群众。
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的群众纷纷走上街头欣赏璀璨的烟花,走亲串户恭喜新年。我和同事们晚上八时准时走上街头,疏导交通维持秩序。路上指挥交通的哨声此起彼伏,为喜庆的节日增添欢乐的音符,醒目的荧黄色执勤服成为街头夜景另一抹靓丽的风景。刚回到值班室躺下没一会,初一凌晨一点,接指挥中心指令,因大雾天气高速封闭,需立即派人前往指挥车辆有序停放。警情就是命令,无关节日和时间。穿衣起床,最快速度赶到高速出入口。指挥交通、安慰劝导,望着长长的车队,企盼大雾早点散去,让出行的人们早点出发,我们也早点回去休息。九点大雾散去,高速正常通行。回到执勤岗亭时,一位市民送来一个提包,内有现金、车票、驾驶证、银行卡若干。急群众之所急,我们立即通过信息查询,联系上失主,将财物完璧归赵。
初二,注定睁眼就是紧张繁忙的日子。凌晨二点又因大雾高速封闭,被指派到高速路口指挥交通维护秩序。八点半返回队里,还没将一碗面条吃下去,路面告急。206国道吕亭段、毛栗河段,228省道孔城段,006县道挂镇段车辆众多,道路有拥堵迹象。立足疏早疏小,我们兵分三路,奔赴有警情路段。当我们开启警灯风驰电掣赶到206国道毛栗河路段时,十字形交叉路口已出现小规模的拥堵,尤其是往青草方向的车辆更是排起了长龙。针对现场交通情况,我们首先放行国道车辆,保证国道大动脉的畅通,再间断放行青草方向的车辆,缓解青草方向的交通压力。道路中间同事铿锵有力、干净利落的指挥,路口同事高度默契的配合,让车辆快速流动起来,至中午十二点半,路口交通恢复正常。值班期间,我们共接受事故警情80余起,接受求助22余起,路面巡逻、疏导交通42小时,疲乏显示在每个人的身上,可因道路的畅通,微笑却绽放在我们的心里。
春节,作为交警我们不能和家人团圆,但我们却用汗水保障着路畅民安,保护着万家灯火的安宁祥和。作为警察,这座城市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
新衣有新意
记者 江 玥
随着生活水平日新月异般的提高,人们对新年新衣的选择也不像过去那么单一化了。从宽松肥大的棉袄棉裤到轻便保暖的羽绒服,从请裁缝手工缝制到去商场里一站式购全,人们在新衣上的花样是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讲究。
“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么多的好衣服,过年能有一件棉袄都很不错啦!”正月初五,正在人民路百货大楼为老伴挑选羊毛衫的57岁市民周徐丽回忆道,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常常一件衣服被母亲改了又改,从老大穿到老小。只有到了过年时,才会给兄弟姐妹每人做一件新衣服。“过年前,我母亲会从老家山口乡买几斤棉花,再去布店扯几米布,请一位裁缝师傅到我家住上两天,给大家量体裁衣。”周阿姨说,每天须支付给裁缝师傅两块钱工钱,加上棉花和布的本钱,着实是家里一笔不菲的开销。
听着周阿姨的回忆,其老伴谢庆生也耐不住忆起当年。“我们那个年代过年流行的是蓝布棉袄,女同志流行的是花布棉袄,只要暖和就好,哪像现在款式这么多!”谢叔叔笑言,他十岁那年的腊月廿九下午,穿上母亲给他新做好的蓝布棉袄,心里乐滋滋的。刚和小伙伴走出大院子,他便一脚滑倒在水里,右手手臂全部湿透,懊恼、害怕一下子涌上心头。于是,立马回家拿火炉烘,不料却把新棉袄烘得焦黄一片。
周阿姨夫妇俩的故事是六零七零年代人新年穿新衣的真实写照。而如今,大街小巷的商场店铺里,新衣的年味四处飘逸。集贤路的一家商业综合店里,一边是羊毛呢大衣、鹅绒羽绒服、麂皮大衣等各式各样的冬季服饰忙着清仓打折,让人眼花缭乱;一边是卫衣、连衣裙、线衫、牛仔外套等春装已经陆续上市,彰显着新时尚。“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混搭’穿法,‘外面穿着羽绒服,里面搭件小短袖’已经是他们的早春潮流搭配了。”一家女装专柜的导购员说,春装颜色鲜艳,更显轻盈,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一上市就有人来购买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在买新衣服也不用等到过年,有需要了就买。”市民葛隽看中了一条牛仔阔腿裤,“上面搭一件衬衣,外面套一件风衣,我觉得春天就该这么穿”。挑完自己的新衣,葛隽又忙着给母亲挑选,“现在冬装正打折呢,我妈妈喜欢亮色的,这件焦糖色的大衣不错,显年轻!”
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年轻人喜欢时尚新潮的穿搭,追求个性;老年人喜欢颜色亮丽的,让自己越活越年轻。“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对老百姓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吃穿。”葛隽说,新年穿新衣,年俗不变,只是新衣带来的新意是愈发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