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和小学的两个孩子都放假在家,在苏州打工的丈夫年前也到家了。包饺子、吃年饭、看春晚、走亲戚、拉家常,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过了一个团圆、温馨、快乐的春节。”
岳西县黄尾镇平等村竹山组青山丛林中,一栋三层红瓦白墙的别墅里,45岁的汪秀一家过着幸福的小康生活。
从破屋到别墅,从负债度日到吃喝不愁,从出门羊肠小道到小车开进家门……回想起生活经历,汪秀满怀激动,“党的政策真好,家乡日新月异,没多少年功夫,生活就彻底翻身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一天一个样!”
不知苦日子
何时是个尽头
作为村里的贫困户,汪秀的今天是来之不易的。她命运坎坷,一路磕磕绊绊。丈夫冯夏祥从小是个孤儿,因为老实勤劳,赢得了汪秀的芳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两人成婚时,家里一贫如洗,只有几间千疮百孔的土坯房,还欠有4000元债。“那个年代的4000元钱,对于一个山里农民来说,是个可怕的数字。”当时的汪秀不知道苦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为了还债,婚后汪秀和丈夫双双外出务工,由于没有技术,在东南沿海几个城市转了一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得返乡务农。不久,汪秀怀上了第一个孩子。那时,做一次B超检查需要50元,为了尽早还完所欠的外债,她不舍得花这个钱,分娩时才发现胎位不正,没能保住这第一个孩子。“那些年,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总觉得人生道路要比别人曲折多了,但再苦的生活也得继续。”即使讲述曾经的苦难,汪秀也是面带笑容,“经历过那些苦日子,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恩好时代。”
“还完了债,有些积蓄后,我想这破旧的房子再也无法住了,就和丈夫商量,再困难也要把房子建起来。”汪秀的想法得到丈夫的支持。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2012年他们终于建成一栋三层200平方米的楼房,连装修,共花费18万元,再次欠下10多万元的债务。
因为要在家带两个孩子读书,汪秀只能留守在家,还债和家庭生活负担,就全靠丈夫一人外出务工。
生活就像
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4年,岳西县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因为家里底子空,两个孩子读书,经济负担重,汪秀家进入村里贫困户名单。根据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的要求,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扶贫等一揽子扶贫政策如阳光雨露般惠及贫困户。从此,汪秀家的生活进入幸福模式。
“作为一个农村人,别的我不会,养猪养鸡还行”,一有镇村干部上门,汪秀就这样说,“贫困户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自从上了贫困榜,我就想方设法挣钱,希望早点脱贫。”10年前,汪秀就想办养殖场,但碍于资金不足,只能是想象而已。当了贫困户后,在镇、村干部的指导帮助下,有了产业奖补资金的支持,她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在自家后山上圈起了一块空地发展养殖产业,2015年养鸡、鹅达1000多只。
“女儿上高中时,每学年有2000元的补助,考上大学那年,享受到2000元的‘雨露计划’资助,每年还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家里基本不需要掏多少钱。儿子在学校住宿,每年有1000元的住宿生生活补助,中午还能吃上一顿政府补贴的营养餐。”汪秀对两个孩子读书享受到的教育扶贫政策如数家珍。
过去外出或回家都得靠两条腿步行,前几年,4米宽的水泥路修到了汪秀家门口,车子能直接到家。上门帮扶的、买鸡买鹅的、自驾游的,每个月深山里的汪秀家要来几拨人,汪秀总是将屋里屋外都收拾得干净整齐。
如今,汪秀生活不算富裕,但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线却绰绰有余。她的养鸡场逐年扩大规模,2018年卖出1000多只鸡,山上4亩茶园一年也能赚5000多元,自己种的蔬菜也经常拿出去销售。零零整整拼凑起来,汪秀在家一年能挣到几万元,加上丈夫的打工收入,现在全家一年的收入超过10万元,早就甩掉了贫困帽子,也还清了债务。
“政府的政策帮扶,只能当做一种推动力,自己的幸福生活还要靠自己奋斗。”在政策扶持和鼓励下,汪秀的心思也越来越大,“开年后,丈夫继续外出打工,我准备再扩大养殖规模,建一个能接待休闲度假的生态农庄。”
脱贫致富路上
要互相拉一把
“人不能忘本,政府帮助了我,我也要力所能及为乡亲做些事。”受惠于扶贫政策的汪秀在村里是个“热心肠”,她经常将鸡苗无偿送给村里的贫困户养殖,无偿上门传授养殖技术。农忙时,需要帮手,她尽量请附近的贫困户帮忙,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2017年,黄尾镇组建居家养老服务队,政府买单为贫困老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因为热心、勤劳,汪秀被招进居家养老服务队,每个月帮助二三十位老人打扫卫生、缝洗衣被、洗头理发等事务。
如何将老人们服侍好,汪秀一直在探索,每次去老人家前,都带上洗衣粉、肥皂、梳子、针线盒、清洁球、手套等必备物品,以防有些老人家里没有。“算经济账肯定划不来。一个老人每月60元,有时一家洗、扫、补的活儿多,要做两天,算起来是30元一天。”汪秀说,邻居都不理解她,她却内心坚定,“如果只考虑经济利益,这些老人谁来照顾?脱贫致富路上大家要互相拉一把。”而且她在为老人服务时,也收获不少感动,老人把她当亲人,她觉得值了。
为推行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2016年以来,黄尾镇在各村举办扶贫夜校,因为口表能力好,又是勤劳脱贫的典型,汪秀经常走上讲台。她的苦难经历、执著追求、勤劳致富的故事每次都引起现场干群的强烈反响,赢得热烈的掌声。“汪秀的现身说法好,胜过帮扶干部的千言万语,现在贫困户等靠要的少了,不少群众都在想点子增收致富。”黄尾镇分管扶贫工作的副镇长刘启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