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一位古稀老人的“终极”奉献

  “我志愿在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无偿奉献给祖国医学科学事业,为我国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提高疾病防治能力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去年11月下旬,海口镇巨网村年逾古稀的五保户刘和松,在大观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社工刘珍的见证下,完成遗体捐献登记,成为大观区红十字会成立以来首位在该区登记捐献遗体的登记人。

  “我感受到国家这么多年的温暖。社会上还有比我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人,比如盲人,他也需要社会帮助。”对于登记捐献遗体的初衷,1月28日,刘和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我想捐献眼角膜”

  2018年8月,大观区实施定期探视城区空巢老人项目。刘珍,我市一家社会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自去年8月起开始定期探视海口镇登记在册的空巢老人,巨网村五保户刘和松便是其一。

  “刘和松老人是五保户,身边无儿无女,所以每次去看望时,就和老人聊聊家常,问问有什么需要的,能做的尽量帮着做。”刘珍说,经过三个多月的接触,与刘和松老人慢慢熟悉。

  用真情温暖真情,用真心关爱真心。“因为常来看望,所以就比较亲近。我叮嘱他有什么困难就打电话说,想吃什么,我就买来。但是他怕麻烦我,说不需要。”刘珍说,“几个月接触下来,我知道他是一个别人帮助了他,他便要回报别人的人。”

  去年11月中旬,刘和松将心中的想法告诉了刘珍:“我想捐献眼角膜。”

  “既然这是他的愿望,那我尽可能帮助他实现。联系红十字会,介绍捐献的相关事宜……后来刘老改变想法,决定捐献遗体。11月下旬的时候,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上门帮刘老办理了登记捐献遗体的手续。”刘珍介绍说。

  “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刘和松捐献遗体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他的思想很开明,境界高,心态好。”刘珍说。

  生于1948年的刘和松,身体自小不好。上世纪60年代在外地烧窑挣钱,1969年结婚后便留在家中种田务农。80年代,刘和松由于身体原因,曾经到贵州治疗,后一直用药物维持病情。2000年,刘和松完全失去劳动能力,被确定为五保户。

  “我是一个五保户,政府和社会关心帮助我这么些年,我很感谢。”刘和松说道,“对于我来说,器官能用的就全部捐献,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传统观念都认为老人去世后应该入土为安,对于捐献遗体比较忌讳,但是他却不这样想,真的十分让人敬佩。”刘珍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