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集体经济活起来

  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九大”指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2018年以来,桐城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组织实施“三年强村计划”,按下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快车键”。全市203个行政村实施“造血”项目788个,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村均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开局起步提供有力物质支撑——

  盘活土地

  实现收益最大化

  “雨水”节气过后,虽然小雨总是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但是在桐城市范岗镇的产粮大村杨安村,春耕在即的5000多亩沃野上正孕育着新的希望。“过不了多久你再看,插下秧苗的稻田里那绿油油的一片,才是最美的景象呢!”杨安村党总支书记齐德苗笑着对记者说。

  在齐德苗的眼中,村里这5000多亩良田不仅是粮食丰收的希望,更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

  “穷家难当啊,过去,由于村两委无钱办事,导致基层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集体经济薄弱一直是制约村里发展的‘瓶颈’。”齐德苗告诉记者,刚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时他就犯了愁,“传统农业是杨安村的主要产业,可是村民每年的收入除去种子化肥花销就所剩无几了,这样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呢?”

  穷则思变。杨安村“两委”明确了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的思路,但是怎样发展集体经济、发展什么产业、以什么来支撑发展?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村干部。

  2018年,桐城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组织实施“三年强村计划”,并确定了因村施策、多轮驱动,拓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路线图”。

  思路决定出路。结合“三年强村计划”,杨安村“两委”最终确定以项目引领推动,走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壮大集体经济强村富民。

  在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润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全村5033亩土地作为股份,并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福农业签下来为期12年的规模化农业生产合同后,杨安村41个村民组的村民作为股东,终于吃下了“定心丸”。

  “按照保底收益和分红收益的模式,合作企业以每亩504元的标准支付土地经营收益,仅此一项2018年就达278万元,其中农户收入253万元,为村集体带来25万元的收入。”齐德苗说,“村民流转了土地不仅没有后顾之忧,而且还有了时间能出去打工,赚取额外的收入。”

  培育主体

  合力鼓起“钱袋子”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要施以外力,更要催生内力,找准增收路子,拓宽致富渠道,合力鼓起村级“钱袋子”。

  2018年8月,桐城市新渡镇合城村的“隆泰图家庭农场特色种养基地”里,首批起捞的小龙虾开始上市销售。胡忠东算了这样一笔帐:稻虾共养、稻渔共生模式下亩产龙虾250公斤、水稻300公斤、成鱼150公斤,每亩纯收益4000元以上,是种植水稻效益的10倍。而种养的稻、虾、渔三项,就增收120万元,其中村集体获得投资入股分红收益4万元左右。

  合城村过去是有名的“空壳村”,正是抓住了桐城市实施“三年强村计划”的契机,充分依靠和利用村北侧长年清澈的柏年河水,动员本村种粮大户胡忠东转型从事生态效益性农业。胡忠东利用市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40万元,建成500亩“稻虾共养、稻渔共生”特色种养殖项目。

  “稻虾共养、稻渔共生”模式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收获,种植的大米优质生态,实现了“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为此,合城村党总支书记江曙光也笑开了怀,他认为,村集体获得4万元收入虽然不多,但是却意义重大。因为这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摘除了空白村的帽子,而且还通过项目的示范和带动,让村“两委”和老百姓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曙光。

  胜圩村聘请农业专家对村集体4000亩优质耕地进行规划设计,计划建成集特色水产养殖、观光垂钓、休闲采摘等项目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预计实现年产值144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云水村、金圩村通过招商引资、盘活老村部及闲置学校等资产,分别引进北京军雅服装服饰有限公司与桐城市成飞木业公司;老梅村整合财政补助资金60万元以及自有资金10万元,建成安庆市首家村级电商服务中心,预计村级集体经济增加20余万元……

  如今,在新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百舸竞流、万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政策培育

  乡村振兴“新动能”

  “我们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初衷,就是引导村两委班子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通过土地流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发展村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桐城市委组织部农组办主任包遵陆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桐城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组织实施“三年强村计划”,成立了以书记、市长为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镇街党工委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市级牵头抓总、部门协调配合、镇街组织推动、村级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按下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快车键”。

  党的“十九大”指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目前,桐城全市203个行政村共实施“造血”项目788个,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村均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同比增长50%;所有村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同比增长52.6%;30万元以上的村34个,同比增长240%;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最多不足50万元增长到300多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

  与此同时,按照桐城市出台的《关于实施三年强村计划加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桐城市财政三年将投入资金4703万元,扶持85个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专项发展基金,整合部分涉农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示范村。

  包遵陆告诉记者,财政投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类项目资金,每年不低于项目资金的5%作为村集体资产参与分配,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时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形成的土地指标,预留10%的比例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村招商引资企业税收市级留成部分的30%奖励给村,新增经营性收入不超过50%用于奖励村干部,另外将安排10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集体经济增量和增幅前10名的村,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