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董玉发: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

  7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长达千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天险,打响了著名的渡江战役。而此次战役中唯一的“回民渡江突击队”,就诞生在望江县漳湖镇。4月17日上午,安庆晚报记者来到漳湖镇回民村,采访了当年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长江运送解放军的船工董玉发。

  渔船被敌军封存 船工拉到江南干活

  董玉发是唯一健在的“回民渡江突击队”船工。虽然老人今年已经86岁,但身体依然硬朗。

  回忆起那段烽火岁月,董玉发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1948年,漳湖一带破了圩,生活在那里的村民十分艰辛,温饱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1949年3月,国民党部队撤退到江南。为了阻止解放军渡江,国民党部队将长江沿线所有的渔船封存到江南,大船用木板加钉子,牢牢‘钉死’,连小船也用绳子绑住。”董玉发介绍,当时,漳湖镇回民村共有大大小小36条渔船被封存。渔民们没有渔船无法生活,不少人被国民党部队拉到江南挖战壕,食不果腹。“那年我只有16岁,也被拉到了江南干活。”

  “没过多长时间,解放军进驻漳湖。”董玉发介绍,解放军到来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每天还给每户人家一斤大米,村民们日常生活基本得到了满足,解放军官兵对待老百姓就像对待亲人一样。“我们72名船工在江对岸闻听到这样的消息后,心情格外激动,心想世上还有这样好的军队?”

  董玉发说,他们这批船工中,有一个名叫马普青的船工与国民党部队一名曹姓排长是私塾同学,而曹排长又是直接监管72名船工干活的军官。

  “包括我在内的72名船工在马普青的带领下,准备夜晚潜回江北。”董玉发介绍,当时,趁着天黑,加上曹排长“打马虎眼”,他们分别登上36条船,准备将这些船只带回江北。由于大船被钉子牢固,无法打开,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将绑在26条小船上的绳子解开,船工们身体潜入江中,一只手搭在船上,一只手当浆,向江北划去。

  “我们划船离开100米远时,曹排长这才拉起了警报。顿时,国民党部队机枪四射,子弹从我们头顶飞过。即使这样,我们72名船工还是平安地回到江北的家乡。”董玉发说。

  凭着一身好水性 参加渡江突击队

  董玉发回到家后,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与国民党部队完全不一样,解放军官兵对待老百姓就像对待亲人一样。

  “当时,‘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深入老百姓的心。”董玉发说:“当地老百姓积极响应渡江战役,自愿报名,船工们也纷纷加入渡江突击队,与驻在沟口闸的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划船训练,隐蔽待敌。”

  董玉发说,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以摆渡为生的船工家庭,练就了一身好水性。“我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回民渡江突击队’。”

  董玉发介绍,由于船只不够,他们便想办法,从望江赛口、鸭滩和怀宁石碑等地调入大船。可是大船很难从内河运入长江。“解放军战士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人工开挖了一条长1000多米、宽20多米的沟渠。沟渠内的水不足,战士们便用水车抽水。等到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才将内河的船从这条沟渠运到长江。”

  董玉发说,解放军指战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让他十分敬佩。“后来,船工们被安排在怀宁苍蒲闸一带内河集训。”

  冒着枪林弹雨 成功登上长江南岸

  董玉发说,1949年的4月21日,天空中浓云密布,江面上雾气腾腾,自六合圩至共和洲一线10多里,几乎所有的堤埂、麦田内都隐藏着解放军战士,各河套、码头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大、小船只。

  “当日下午5时许,渡江战役打响,藏在北岸江堤上的100多门火炮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对岸的国民党部队前沿阵地顿时陷入火海。解放军指战员与回民船工密切配合,并肩作战。”董玉发说,渡江运输船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命名为“敢死队”,他在其中。

  “‘敢死队’使用的是小船,每条小船上载有5名解放军战士和1名船工。”董玉发说,当他们划船渡江时,冒着枪林弹雨,破浪前进。

  “由于这段江面水流急,要想顺利从枪林弹雨和炮击中渡江成功,要有一个方法。”董玉发说,先要将船只划至激流上流,再猛地向左打方向,顺着激流冲向江南,这样船只速度快,不容易被对岸敌军的机枪扫射到。

  董玉发说:“在划船时,我的下巴受伤,鲜血浸染了胸前衣衫。一名解放军战士见此,立即用毛巾将我的下巴包扎止血。我当时一点也没有感到疼痛,心里只想着快点渡过长江。”

  “在生死关头,船工们发扬了舍生忘死的精神,橹翻桨飞,直冲江南。有的船只被敌人枪弹打中,船工们边抢修边划行,有的解放军战士甚至跃入水中进行泅渡。”董玉发介绍,当时各部先头船只,仅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横渡了长江,并强行登陆。

  董玉发说,回民船工马吉荣英勇牺牲,丁宪玉、马自云、马兆明、丁汉启、丁宪友等人光荣负伤。

  渡江战役胜利 船工们获得殊荣

  董玉发说,渡江战役胜利后,解放军将写有“伊斯兰英雄”的锦旗和“渡江先锋”的横匾授予“回民渡江突击队”,并为每名船工颁发“渡江船工光荣证”。

  “现存漳湖镇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的一张‘渡江船工光荣证’是我哥哥董玉生的。”董玉发拿起哥哥的“渡江船工光荣证”,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样的“渡江船工光荣证”他也有,但被有关部门收藏了。“自从接过‘渡江船工光荣证’那一刻起,我就立誓‘铁心跟党走,全心为人民’。”

  “时间过去了70年,但与解放军战士一起战斗的场景,我永远不会忘记。”董玉发说,回民村是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清真寺内的渡江战役纪念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现在他义务客串讲解员,介绍回民村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引导众多市民参与到爱国的行动之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