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7岁程南松老人,有着25年的军旅生涯,1951年2月赴朝鲜战场,担任警卫员和通讯员。4月28日,安庆晚报记者来到程南松的家中,听老人讲述战斗故事。
参加朝鲜战争
1933年,程南松出生在宜秀区五横乡一个贫苦家庭。7岁时,他就为别人放牛。
程南松介绍:“那时,日本鬼子占领了安庆,还经常到我们乡里扫荡,抢夺粮食。”
“有一次,鬼子抢了乡里一名老人养的鸡。老人不服,被鬼子凶狠地打了几巴掌。”程南松说,童年的经历,让他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程南松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2月,程南松随中国人民志愿军66军炮兵第6师40团从丹东入朝作战。“由于武器装备与敌人有差距,入朝作战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程南松说。
“尤其是制空权,被美军完全把控。”程南松说:“美军飞机整天盘旋在上空,气焰十分嚣张。当时,我们炮兵营官兵们都憋着一股劲儿,想把这些飞机一架一架打下来。”
当时的朝鲜,随处可见弹坑、焦土,以及嗅到空气中浓烈的火药味,程南松体会到打战不是喊口号,要流血,要牺牲。“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只有走上战场,保卫祖国,才能体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程南松说。
在部队中,程南松担任营长的警卫员和营通讯员,主要负责营长的安全和通信。
程南松说,作为警卫员,最重要的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论到哪,我都要侦查清楚地形。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第一时间知道如何撤离,保护营长安全。那个时候,无论哪个级别的首长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吃同住,没有区别。上战场时,他们也都在最前方。”
说着说着,程南松卷起了自己的裤腿,露出自己腿上的伤疤。他告诉记者:“战场上受伤在所难免。我当时只有一个念想,保护营长就是我的职责,遇到再危险的情况也不能退缩。”
翻山越岭送情报
除了警卫工作,程南松还负责营和连之间上传下达的通讯任务。程南松说,执行任务时,不能携带信件,所有的消息都要牢牢记在脑子里。“没有车辆,全靠两条腿翻山越岭,因此需要‘脑袋好使,机动灵活’。”
一次又一次的战斗,程南松学会了看树木、摸石头辨别方向。程南松举例:“由于阳光照射和季风的影响,一般东南方向的石头触摸起来手感较为湿润,而西北方向的石头则粗糙。”
在执行任务的路途中,经常与敌人“不期而遇”。程南松说:“为此,还要学会贴地辨声,也就是趴在地上,耳贴地面,分清远处来敌数目及来敌距离等,并尽快侦查地形,做好隐蔽。”
程南松说:“有一次,我在夜间传递消息时,由于路况复杂迷了路,结果越走越远,差点跑到了敌军的阵营。当时一个人孤零零的,又 饿又冷。我当时心里想着,如果上级下达的命令,没有及时送达,会出大事。于是,我冷静了下来,凭借着以往的经验,一步步摸索着,最终完成了任务。”
遭遇敌机空袭
“白天容易暴露目标,部队只好白天休息,晚上利用夜色行军。”程南松说,有时候一晚上要走近几十里路。“由于道路难走,且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战士们都很疲劳,不少战士的脚底板长满了水泡。即使这样,战士们咬牙坚持,决不让自己掉队。”
程南松说:“作为警卫员和通讯员,我在部队进入阵地后仍不能休息,要了解营部指挥所的位置,随时与营长保持联系。另外,还要到各连了解情况,以便更快速地传达首长的指令。”
1951年10月的一个夜晚,程南松所在部队在行军过程中被敌人发现,敌军派出大量人马进行围剿。
程南松介绍,头顶上有飞机扫射,地面有步兵追击。“当时我身上还背着一口做饭的大铁锅。铁锅在月光的照射下反光,正好成了敌人袭击的目标。”
“敌机不断俯冲攻击,子弹密集地打在我的周围,我和战友急忙跳进附近的田埂躲避。这是我在战场上离敌机最近的一次,敌机驾驶员的样貌我看的清清楚楚。”程南松说:“由于情况紧急,当时有8名战士压在我的身上,致使我的大腿失去了知觉。庆幸的是,这次敌机的袭击,没有造成我方人员的牺牲。”
担任社区“导师”
1952年2月,程南松调回国内,后又被调往北戴河守边防。1960年,程南松到学校学习炮兵知识,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省军区教导大队担任教员,负责教授炮兵知识。
1975年,程南松转业回地方工作,被分配到安庆市红旗机床厂担任副科长一职,1993年退休。
作为迎江区先锋社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导师”,程南松经常给未成年人讲述当年在朝鲜战场的战斗故事。程南松说:“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亲身经历,把爱党、爱国的教育,传递给下一代。”
图为社区工作人员看望生病住院的程南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