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回民村:老“兵”新传

  红色印迹

  忆峥嵘岁月

  “70年前的事还记得吗?”

  “怎么可能忘记。”

  7月2日,从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老船工董玉发口中,70年前,回民渡江突击队72名船工与解放军一起渡江的往事娓娓道来。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正式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在安庆,沟口(今漳湖镇回民村)被选为渡江突破点之一。

  当年,董玉发年仅16岁。但自幼跟随长辈,以打渔为生,水性极佳。其时,为阻止解放军渡江,国民党军将回子沟共32条渔船全部拖走,不仅如此,还派兵日夜看守船工,白天挖战壕,晚上就挤在一间小房子里过夜,董玉发也在其中。

  一天夜里10点多,归心似箭的船工们等来逃脱时机。他们悄悄地来到湖边,解开缆绳,潜下水底,用手扒住船沿,躲过追捕。

  回家后的董玉发发现,解放军和国民党作派完全不同。“之前我们这里受过灾,家家户户生活相当苦,解放军来了之后,给我们每家每户送大米。”董玉发说。

  通过前期动员和宣传,回民村村民们了解了渡江的意义,纷纷报名。经过三轮报名,确定了72名身强力壮、水性好的船工,加上藏起来的渔船36条,组成“回民渡江突击队”,协助二野五兵团解放军战士渡江。

  根据部署,沟口渡江战船分为3班,每班10条,每船6人,一名船工担任舵手,5名解放军其中一人为机枪手,四人划船。其中第一班为冲锋队,董玉发作为冲锋队员,登上了最危险也是任务最艰巨的第一班渡江战船。

  4月21日下午,天空中浓云密布,江面上雾气腾腾,自六合圩至共和洲一线十余里,各河套、码头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大小战船,解放军战士和船工们以堤埂、麦田做掩护。大战一触即发。

  一声令下,30余条渡江战船破江而出,江面上顿时枪声四起,炮声大作。在枪林弹雨间,董玉发带领解放军战士先逆流而上,绕过急流,再顺流而下,仅半个小时便顺利登岸。

  至今,董玉发的下巴还有一块枪伤疤。而当天,有两名回民突击队的队员在战斗中牺牲,丁宪玉、马自云、马兆明、丁汉启、丁宪友等人光荣负伤。

  随后,五兵团政治部在回族聚居的老洲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将写有“伊斯兰英雄”的锦旗和“渡江先锋”的牌匾授予回民渡江突击队,并授予每位船工“渡江船工光荣证”。

  如今,“伊斯兰英雄”锦旗静静陈列于中国军事博物馆里,已86岁高龄的董玉发作为回民渡江突击队现今唯一健在的船工,常年义务在望江县渡江战役——伊斯兰英雄纪念馆里,为往来游客讲述那段扣人心弦的红色记忆。

  绿色发展

  走幸福之路

  硝烟散去,东风浩荡。立于沟口渡江遗址回望,回民村早已“换了人间”。

  “回民村的变化太大了,老屋换了楼房,土路变成水泥路,各个方面的变化都是翻天覆地的。”董玉发说。

  董玉发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回民村老村干,自1950年开始到1978年,他在村里一干就是28年,如今已86岁高龄,村里一点一滴的变化他都记在心里。

  董玉发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末的回民村,房屋零乱,没有道路,车辆无法进入村内。一旦下雨,泥泞的水坑遍布。1965年,村里相继规划了房屋,让出了一条宽约6米的路基,并挖出排水沟。之后的数十年间,这条路又相继铺上碎石、砖块、柏油,直到2012年县级穿村干道工程实施,实施了拓宽,才建成了水泥路。

  而自2007年新农村建设开始,到2013年成为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回民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以前清真寺旁边都是老房和菜地,现在清真寺扩建了,周边也建成了休闲广场。”

  “以前土路明沟,下雨污水横流,现在路面宽9米,两边还各有1米宽的排水沟和3米的绿化带。”

  “过去垃圾乱丢,河沟发臭,现在青山绿水,垃圾清扫有保洁,人人注意环境卫生。”

  ……

  站在回民村清真寺广场上,以此为中心,周边分布着回民村村部、养老院、民宿、小花园,一条清清小河从广场背后流过,小河边是整洁的围墙和庭院。1300米的主干道两边绿树成荫,极具少数民族风情。

  董玉发知道,村里的大小变化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村里的好干部,离不开村民的配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样的变化还在继续。

  “过去,形容回民村有一名话,叫‘家住回子沟,十年九不收,人人不识字,长江驾破舟’。就是形容回民村穷。”董玉发说,现在回民村不同了,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游览区,收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变了。

  2016年,望江县首届油菜花节,回民村初尝旅游甜头,几年来,一直在旅游发展上做文章。兴建了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特色风情一条街,依托特色风情、特色文化、生态田园,着力发展特色种养业。逐步开发特色旅游,建成特色种植园、摩天轮观光游乐园、特色花卉园、垂钓中心、特色民宿以及民族风情园水电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018年,回民村定位乡村旅游,招商引资,引入专业团队对回民村进行整体规划和打造。并集中流转1300亩土地,建民族风情旅游综合体。

  “每亩租金500元/年,保证了资产受益,同时综合体建设需要大量务工人员,初步估计,因为旅游开发,全村将不少于300人在此务工。如今,闲赋在家身强力壮的70多岁的老人都在综合体内务工。”回民村书记刘卫东说。

  如今,回民村早已走出过去“十年九不收,长江驾破舟”的窘境,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回民村年人均收入达13000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绿色发展,也使回民村人才逐步回归。在北京打工多年的董志远今年回到村里,经过特种设备操作培训,他成为摩天轮操作手,而有回归意图的回民村年轻人不止他一个。

  “目前,至少有4名年轻人明确表示想回归,为村里打造的体验式游乐园做管理工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