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百姓故事:信仰的力量

  阅读提示

  信仰是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怀着对群众虔诚的心,努力当好百姓的“勤务员”;信仰是坚守山区三尺讲台,甘当农村娃的“引路人”,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信仰是为了守护村庄文明,不计个人得失,义无反顾地当起“义务兵”。这是宿松县3位农村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作出的最生动诠释。值中国共产党诞辰98周年之际,笔者来到了宿松县柳坪乡,去探访这3位党员不为人知的故事。

  朱雪姣:

  为民排忧解难“勤务员”

  “她有文化、有担当,山区需要这样的人……”柳坪乡大地村妇联主席、计生专干朱雪姣,至今仍记得17年前,她的入党介绍人在全村支部大会上的发言。会上,经举手表决,她全票通过党员评选,成为大地村第二个被批准入党的妇女。同年,村里换届选举,她又全票当选为村委会委员,并通过考试,当上村里计生专干。

  “为什么入党大家都投你的票?”

  “我觉得大家都投我的票,可能因为我是当时村里妇女中唯一的一个高中生,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孝顺公公和婆婆的人……”谈起入党时的经历,朱雪姣露出一脸的自豪。她说,每个人不管做什么事,得到大家认可最重要。

  如今,朱雪姣已有17年党龄。17年来,作为一名村委会女干部,她所做的事情,是否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肯定?当地村民的回答给出了答案。

  “儿和女都做不到的事,她帮我们都做了!”“她是一个当干部的好娃!媳妇生孩子的事、孩子读书的事,什么事都是她在帮我们张罗。”深入大地村上鸭组采访中,只要谈起朱雪姣,村民们个个赞不绝口。

  2005年1月的一个晚上,张榜组孕妇吴小芳预产期未到,却突发肚子痛。家里人不知所措。朱雪姣听到呼救后,急忙跟着开客运小面包车的丈夫赶到她家,将她抱上车子。在车上,吴小芳出血不止。当时,天下着大雨。由于路滑,面包车怎么也爬不上通向乡卫生院的一座陡坡。

  时间就是生命。朱雪姣急忙冒雨喊来附近村民,合力将面包车推上陡坡。由于抢救及时,吴小芳和孩子的性命都保住了。事后,医生说,要是吴小芳再迟来一步,她和孩子的性命都保不住。

  此后,朱雪姣对妇幼保健工作的宣传更勤了。片区只要有孕妇的家庭,她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上一两次门,把自己掌握的保健知识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们,提醒她们注意提前做产检和留意临产的征兆,叮嘱她们到了预产期,一定要去医院待产。

  2016年6月,宿松县下起特大暴雨,造成山区多地受灾。朱雪姣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独自赶向一个叫“黑尖”的山头,那里住着一个危房户。当她徒步到达山脚下时,路被塌方的山石封住了。她就绕道爬坡。沿着荆棘丛生的山坡,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摸黑赶到危房户邓留松家里,强行将老人从屋里接了出来。

  “不是小朱那天接我出来,我就被房子埋掉了。”在邓留松被接出的次日早晨,房子倒塌了。谈起往事,老人的话语中充满感激之情。

  帮特困户申请低保、给危房户申请危房改造项目、为贫困户在校子女申请教育助学资金……一桩桩、一件件,只要是为村民谋福利的事,事无大小,朱雪姣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帮助解决。

  在村民眼里,个头不高、穿着普通的她,不像村官,更像“勤务员”。

  17年来,朱雪姣因工作业绩突出,20余次受到市、县、乡表彰奖励,先后获得“安庆好人”“宿松好人”“优秀党员”“优秀计生专干”“三八红旗手”等殊荣;她的家庭被评为全县“最美家庭”“星级文明家庭”。

  吴飞翔:

  坚守山区讲台“引路人”

  由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由校长再到共产党员。对于邱山小学教师吴飞翔来说,35年时光,无论身份怎么改变,但始终改变不了他对山区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

  邱山小学坐落在海拔700多米高的山峰上,可谓云端上的学校。这里空气环境虽然好,但因为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一直留不住教师。建校至今,教师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土生土长在邱山的吴飞翔,坚持扎根在这里。

  到邱山小学采访那天,透过驾驶室玻璃,就远远望见一个身影一摇一晃地走进学校大门。他就是年近六旬、有着十年党龄的老教师吴飞翔。

  随行的柳坪乡党委委员李秀琼介绍,18岁时,吴飞翔老师因患骨性关节炎,造成左脚残疾,走路很不方便。

  但就是这样一位身体有残疾的老师,踏遍了护送学生回家的每一条小路、每一个沟坎。

  护送学生回家是邱山小学为了保障学生安全制定的一条“铁规”,直到2015年才被一个个主动来学校接送孩子的家长打破。以前,吴飞翔为了把班上的每个孩子都安全送到家,有时他一走就是十几里山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柳坪街到邱山村没有通车,每次他去柳坪中心小学参加会议都靠步行,来回两趟三十多里。

  “读书,是这里孩子唯一出路;只有让他们把书读好了,他们才能走出大山。”吴飞翔说,过去,在邱山小学教书的担子比现在更重,最多时,学校有300多名学生,每个家长都对孩子的期望非常大,都盼着自己的子女成才,将来有出息。所以,他和同事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外,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和辅导都格外用心;在批改学生作业上,更是细心;通过批改作业,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况,然后根据掌握的情况及时帮助学生纠正缺点。

  他说,批改学生作业是最容易情绪失控的一件事情,他觉得有些经常在课堂上讲到的题目,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对的,可偏偏不少学生做错了,这使他非常生气,觉得他们读书太不用心了,心里立马产生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受。

  “您在这里35年了,难道就不想调到离县城近一点的学校?”“您还想在这里继续教下去?”

  “我觉得在这里教书非常有乐趣,只要我们教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走出了大山,山里的贫困户就会越来越少,我的内心也就充满了成就感!”“以前每逢冬天上课,我们都是用蛇皮袋堵窗户,不让寒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教室,这种苦我都坚持熬下来了,现在条件好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坚持下去,何况我还是一名老党员!”面对采访,吴飞翔作出如此回答。

  随着人财物的大流动,如今邱山小学只有60多名学生,但仍有6名教师坚守在这里,而吴飞翔是唯一一个“60后”,也是唯一一个在这里工作了30年以上的教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吴飞翔从教的座右铭,也是他扎根乡村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从教35年来,他多次被评为全县“优秀教师”,2008年还荣获安徽省“金历乡村教师育人奖”。

  吴承刚:

  守护村庄文明“义务兵”

  “过去做篾匠是为了谋生,现在做篾匠则是为了守护传统手艺。”说这番话的,是邱山村马皇组村民吴承刚。至今,他家里仍精心保存着做篾匠手艺用的锯子、刮刀、赶刀、篾刀等工具。

  年过六旬的吴承刚,有着24年党龄,当过村干部,做过村民小组组长,但篾匠是他几乎干了一辈子的职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生活在马皇组的48户居民,家家都会篾匠手艺,家家都靠编织板篾箩谋生。板篾箩俗称稻箩。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是流行于马皇组的一句俗语。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一代又一代居民,依靠漫山遍野的毛竹得以生存下来。数不清的毛竹成就了这里一个个篾匠,一个个篾匠又因取之不尽的毛竹成就了事业、成就了家庭、成就了幸福。

  吴承刚回忆,八岁时,他就帮祖父编织稻箩,十七岁步入社会后,就跟着父亲在家里专做稻箩卖,他可以一天编成一担稻箩,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担稻箩只卖到三四元钱。家家户户都将做好的成品稻箩摆放在家门口卖,有时徒步挑到周边的湖北黄梅县、蕲春县销售。凭着做篾匠这门手艺,马皇组家家户户都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困难时期。如今,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富裕生活。

  “砍老竹、留嫩竹;砍浓密处的竹、留稀疏处的竹。”是马皇组砍伐毛竹必须遵循的“规矩”。每年组里只准农历“七月半“之后进山砍伐。吴承刚介绍说,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使毛竹能够持续性得到利用。如果将嫩竹砍掉,就会造成第二年的老竹“青黄不接”。

  为了让毛竹始终保持生态平衡,吴承刚当起了组里的义务“宣传兵”“巡逻兵”,防止村民中间滋生乱砍乱伐歪风,更防止外来人员到组里盗砍盗伐。

  在守护“吃山养山”文明乡风同时,他还当起组里义务“调解员”。哪家夫妻吵架,哪家与邻居发生口角,哪家就有他主动上门帮忙“和事”的身影。

  不仅如此,最近几年,他又成了组里留守老人的“知心人”。电线坏了,生病了,采摘的蔬菜搬不动了……凡是自己奈何不了的事情,组里留守老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找到他,而他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去帮助解决,为此他搭了不少的手机费。

  “但让我最担心的一件事是,篾匠这门手艺会在我们下一代人身上失传,现在组里没有一个年轻人会这门手艺,为了让年轻人了解这门手艺,我每年都会趁他们回家过春节的时机,在家门口做给他们看。”谈起篾匠手艺的传承,吴承刚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