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快讯 >

茅岭“变”多了居民红利

  我市有城郊村、城中村约70个。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这些村的集体资产怎样有效保值增值?老百姓怎样因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而获益?2016年起,作为城郊村的茅岭村开展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看得见”的集体资产释放出居民手上“摸得着”的改革红利——

  8月7日上午,大观区十里铺乡茅岭村绿色环保建材基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头顶烈日抢赶工期。该项目是茅岭村招商引资项目,占地132.1亩、总投资4亿元,8月底将进行试生产,预计10月全面投产。随着该项目的投产,茅岭村每年将新增至少350万元的收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必须要改变现状,进行变革,这样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2016年起,茅岭村对集体资产实行清产核资、股权量化、资产再造,启动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村民变股东,集体资产“按股共有”,2018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万元,今年初该村户均分红1164元。可以说是《周易》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茅岭村有农业人口1315人。随着市高新区及大观新城的建设,2008年起该村土地被逐渐征用,辖区内9个村民组被整体搬迁。村内以土地为主的集体资源性资产,大量转化为货币化资产。

  截至2016年底,该村集体有4000万元的货币化资产。茅岭何去何从?这些钱怎么处理,是分掉、还是作为基金用于发展再壮大?村民们意见不一。村委会成员也都在苦苦思索。2016年,结合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该村党总支书记查正旺决定带领全村启动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成立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建清产核资、股权界定两个小组,村干每人包干一个村民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

  ——选派人员参加全省培训,多次组织人员到与该村村情相近的芜湖鸠江区金湾社区、马鞍山当涂县太仓村、宣城宣州区巷口桥村等地考察学习,增强对改革的理解。

  ——发放《致村民的一封信》,发动村民代表上门到各自联系户征求意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走访调查、会议调查等,收集村民们对于改革的建议意见。

  ——制定改革操作程序路线图,召开村两委会、老干部座谈会、村民组长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对股权设置、份额量化进行讨论,前后两年,这样大大小小的会开了数百次,最终达成一致。

  按照清查、登记、核实、公示、确认、建立台账、审核备案、汇总上报等程序,该村对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同时,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对村内人口逐户核对,实行股份量化,让村民变成“股东”,将资产总额4000万元作为第一次股改总股值,设置4万股,每股股值1000元,实行“生不加、死不减”管理。

  今年1月,该村举行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进行首次分红,“看得见”的集体资产释放出村民们手上“摸得着”的改革红利。

  今年2月,该村利用区位优势,争取到大观区绿色环保建材基地项目落户,每年按投资总额的7%收取固定收益。“据测算,该项目每年将给我村创收至少350万元,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该村村委会主任吴福稳说,目前已经有五家企业入驻该基地。

  通过改革,茅岭村对全村所有资源、资产、资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查核实,依法界定了所有权归属,并登记造册;村民们按股共有集体资产,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并分享红利。该村每年还从集体收益中拿出70万元,对60周岁及以上男性和55周岁及以上女性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养老金和每年180元的医疗补贴。

  “茅岭村的改革,明确了集体产权、推动了经济发展、维护了农民权益、提升了村民获得感、体现了基层民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群说,改革让集体资产由“共同共有”变为“按股共有”、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而且股份“生不加、死不减”,确保了村民以个人为单位的股份所有权的稳定性,避免了以户计算和后期人员增减变动带来的问题和矛盾。这是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很好实践。

  据了解,根据市委安排,今年内我市将完成约800个行政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茅岭村的实践,对今后各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