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农”墨重彩书写华章 希望沃野物阜民丰 ——安庆农业农村发展综述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全局。

  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突出抓好乡村产业发展、村居环境整治、农民收入提升,全市农业快速向现代化迈进,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截图20210828130452073.jpg

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的美丽景色。全媒体记者 徐火炬 通讯员 唐振 摄

  看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北纬30度,盘山公路蜿蜒曲折。这里是岳西县包家乡石佛村——“岳西翠兰”的核心产区。曾几何时,“上山一把斧,下山五块五”,当地村民靠伐木为生。如今,“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漫山遍野的茶叶,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

  目前,岳西县已有茶园18万亩,茶叶年产量6000吨,年产值8亿元,15万茶农人均收入超5000元,“岳西翠兰”跻身全国名茶行列,茶产业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岳西农业走在全市前列,形成了茶叶、蚕桑、高山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其中茶叶、蚕桑、蔬菜的年产量分别超过全市40%、65%、20%。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45.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59%,比2015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85家,其中省级以上104家、总数居全省第1,国家级7家、总数居全省第2;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796家,家庭农场6620家;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家;培育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2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

  同时,农业绿色发展也在强力推进。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3.5%,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4.6%;化肥、农药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三品一标”农业企业达610家、农产品达1405个。建成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442套,实现乡镇全覆盖。五年间,我市成为省级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岳西、望江、桐城、怀宁、太湖、宿松被认定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太湖创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望江、岳西、宿松、潜山、怀宁、桐城创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五年来,全市重要农产品生产水平持续稳定提升。我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277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91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8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146.83万亩。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17.85万亩、总产190.3万吨;生猪存栏100.3万头,基本恢复至往年水平;肉类总产27.25万吨,水产品总产31.63万吨。

  看农村:美丽乡村竞相争艳

  105国道穿村而过,国道两侧白墙灰瓦、院落整齐,坡谷葱郁、河塘清澈。村庄内,轻车慢道、田园相交,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是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该村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

  潜山是美丽乡村整县推进全省试点县,全国唯一的美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潜山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形成了“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安庆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毁古建筑,做好含山纳水、显山露水、依山傍水文章,千方百计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1127个,其中省级644个、市级145个、县级338个,一批“脏乱差”的自然村庄旧貌换新颜,成为了受游客追捧的旅游村和“网红村”。

  初秋时节,徜徉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宛如画中游。近些年,杨亭村改造荒山发展茶园,做大做好生态文章,成为全国林长制实施的典范,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中国森林村庄、中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

  五年来,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道路实现村村通,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4G网络基本全覆盖,电子商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覆盖率达96%;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超18万户;完成118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乡环卫实现一体化作业,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90%;纳入考核的116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看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速超9%

  “除了能拿到土地流转租金,家门口上班每天还有80元工资,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年近60岁的胡文斌,是桐城市青草镇永庆村村民。2013年,永庆村还是一个负债3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近些年,通过打造苗木基地、发展农旅融合,村集体收入连续4年超100万元,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改革全面深化,各地乡村通过项目带动、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广大农民不仅实现家门口就业,还能按年领到土地流转金,参与村集体分红。针对有特殊困难的农户,各地充分开发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实现困难农户就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解决就业1.5万人。

  王华松是太湖县江塘乡江塘村人,一次回家探亲看到家乡的巨变,他放弃了在北京年收入十余万元的工作,返乡创办农家乐。如今他的农家乐集餐饮、休闲垂钓、采摘、旅游观光、民宿为一体,成为当地有名的四星农家乐。近些年,像王华松这样的能人纷纷回乡创业。为发挥返乡能人留乡创业的积极性,全市各地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不仅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更让周边村民们跟着“沾光”,纷纷吃上旅游饭。

  “金色花海、好戏连台,还有亲子游乐、农耕体验,好美、好玩。”时间指针倒回至今年3月,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圩上花田小镇”农旅观光园大门外,50万亩油菜花海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开启了一场春日之约。依托特色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圩上花田小镇”项目成功落地回民村,带动该村成立了21家农家乐、村民就业200余人。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近些年,全市各地纷纷打起农业招商引资牌,通过招大引强补齐农业发展产业链,带动农户就业或增收。

  目光聚焦怀宁,“小浆果”成为“大产业”。怀宁县大力发展蓝莓产业,实现蓝莓种植面积近7万亩,培育蓝莓产业化企业177家,蓝莓鲜果年产量达9600吨,蓝莓一产实现年产值3.52亿元,成为全国知名的蓝莓产业发展优势区和以蓝莓元素为主的重要休闲旅游区,该县农户也因蓝莓实现增收致富。

  宜秀、大观、迎江,“农业+旅游”势头十足……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积极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力促农民增收。

  一业兴,多业兴。2020年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30亿元,比2015年翻了一番,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营销收入5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67元,比2015年增长5713元,年均增速超9%。

 

(全媒体记者 沈永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