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抗美援朝老战士回忆“冰雪长津湖”

  71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须永远传承,世代发扬。

  冰天雪地、冻土豆、急行军……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让无数观众泪湿衣袖。我市今年91岁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少祥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少祥老人,听他讲述抗美援朝经历,追忆往昔峥嵘岁月。

QQ图片20211007103601.jpg

李少祥在讲述参加长津湖战役的经历,追忆往昔峥嵘岁月。 通讯员 斯艳 摄

  零下38度穿薄棉衣吃冻土豆

  入朝作战之前,李少祥所属部队是解放军第九兵团。老人回忆:“那时我们还在苏州的太湖集训,突然部队接到命令要求北上。虽然大家都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但部队仍然快速地整装出发,坐上了从南京浦口开往北方的火车。”

  直到火车驶达辽宁沈阳,战士们才知道自己即将入朝作战。“得知我们要和美国佬打,战士们的情绪都很高昂,大家抱着必胜的信念,没有一个人退缩、害怕的。”李少祥这样描述当时大家的心情。

  1950年12月10日,李少祥所在部队正式入朝。为了阻止中国军队进入朝鲜,此时,美军已将鸭绿江大桥炸毁,部队只能步行渡江。李少祥说,当时他年纪小,个子矮,当双脚踏入冰冷湍急的江水中时,江水瞬间淹没口鼻,他差点因没有站稳被江水冲走。“当时,两个身材高大的老战士架着我的胳膊,硬是把我抬过了江。”

  在朝鲜战场,李少祥隶属志愿军第九兵团27军79师235团2营5连,其所在部队奉命入朝执行东线作战任务,面对的敌人是美国“王牌军”海军陆战第一师。

  经过连续三个夜晚的急行军,李少祥所在部队进入了长津湖柳潭里地区,战士们构筑工事,准备待敌深入,突起反击。这也是著名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

  李少祥回忆,入朝时,他的装备是一把步枪,两百发子弹和四个手榴弹,另外,还背着一袋东北老百姓送的炒面和炒米,后来炒面和炒米因被雨水浸湿无法食用。“到了长津湖地区,每个战士一天的口粮只有一到两个冻土豆。土豆像铁疙瘩一样咬不动,战士们就放在衣服里面焐热了再吃,很多战士为了吃下去,硬是扯掉了嘴上的皮,但即使这样难以下咽,也没有战士肯丢弃。”

  “相比之下,美军的食物就要‘高级’很多。”李少祥回忆,“一次,战士们在缴获的美军物资中,看到很多能挤出来的条状物品,一开始大家以为是牙膏,纷纷涂在牙齿上,后来通过审问被俘的美军,才得知这是美军配备的高能量便携食品。”

  除了食物匮乏,志愿军战士们还要面临低温的考验。彼时的朝鲜,正遇上几十年不遇的寒冬,气温下降到零下38摄氏度。“冷啊,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李少祥说,当时后勤保障跟不上,战士们穿着薄棉衣、戴着大檐帽,根本无法御寒,许多战友都被冻伤甚至冻死。

  最难忘记的是牺牲的战友

  战斗打响后,李少祥所在部队连续数日近战夜战。志愿军抓住敌人兵力分散和反应迟缓的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在此次战役中,李少祥多次遇险。

  在一次战斗中,李少祥为了掩护战友冲在了前面。突然,听见头顶上落下“呼呼呼”的响声,李少祥赶紧双手抱头卧倒,几秒钟后,美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在其不远处爆炸。后来,李少祥总结了经验,“当听到头顶上‘呼呼呼’的声音时,说明炸弹落在头顶正上方,这时要立即卧倒,而当听到上方‘刷刷刷’的声音时,则说明炸弹已经远离自己,此时不用过于担心。”

  还有一次,李少祥所在部队提前摸清了美军行进路线,为了抗击美军的坦克,李少祥在班长的指挥下,奉命来到路中央,用铁锹在遍布碎石的路面硬是挖出一个一人多高的深坑。之后,李少祥拿着炸药包,躲入深坑中,静静等待美军坦克的到来。“不久,美军坦克果然驶来,我在深坑中,能感受到整个地面都在轰隆隆地震动。当时我抱着必死的信念,准备与美军坦克同归于尽。这时,埋伏在山上的战友们开枪射击美军。没想到美军受到伏击后,十分胆怯害怕,连同坦克一起未开一枪一炮便掉头逃跑了。”李少祥说。

  此役美军陆战第一师受到重创,最终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仓皇撤退。这场战役有个大战果,便是全歼了美军一个团建制,并缴获了团旗。

  虽然战役取得了胜利,但在敌人一次次地毯式轰炸下,志愿军战士们伤亡很大。“我们一个连,参战时有120多名战友,战斗结束后,仅活下来12人,牺牲的战友太多太多了。”李少祥说。

  李少祥回忆,在一次战斗后,他看到一名受重伤的志愿军战士靠在石头旁。“当时我们部队仍有进攻任务,于是在给他简单包扎后便继续前行。也不知道那名战士后来怎么样了,有没有活下来。”说着说着,李少祥的眼眶湿润了。他说,能够取得胜利,都是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和朝鲜人民结下深厚情谊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行军途中,朝鲜百姓听闻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就拿出家中仅有的几件棉被和粮食给我们。部队有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但他们的支援给了战士们极大的温暖。”李少祥说。

  “一次,我刚刚理完发从帐篷中走出来,迎面碰上了当地一名朝鲜小伙子,他竖着大拇指用朝鲜语对我说‘很好看’。”李少祥说,后来,他和这名朝鲜小伙子成了朋友。他从小伙子那学习朝鲜语,而自己则教他中文。

  在营地附近还有位朝鲜族老太太,总是热心地帮志愿军战士缝补衣物,做好吃的。一次,老太太在打水时,李少祥在她背后用刚学会的朝鲜语喊了声“阿妈”。老太太听到后热泪盈眶,转过身与李少祥深情拥抱。

  第二次战役以后,李少祥随部队又打了第五次战役,之后,又到朝鲜元山地区驻扎,1952年10月回国。

  采访时,李少祥向记者展示了抗美援朝纪念章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另外,还有一个入朝时发的搪瓷杯子,上面“赠给最可爱的人”几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回国后,李少祥进入空军第十航空学校学习,1955年4月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由云南重机厂转至安庆电厂、安庆供电局工作。如今,李少祥四世同堂,生活幸福。

 

(全媒体记者 唐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