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镇地处皖鄂边界大别山深处,是太湖县最偏远的山区乡镇。从空中俯瞰北中大地,郁郁葱葱的林木漫山遍野,犹如绿色的海洋。近年来,北中镇以林长制工作为抓手,坚持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并进”,目前全镇林地面积达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5%以上。
北中镇坚持“五绿并进”,森林覆盖率达65.5%以上。 通讯员 陈达华 摄
植树造林
发展绿色经济
2009年,打工回到家乡的北中镇浮坵村村民姚万华决定植树造林,向山场进军,将荒山变成“绿水青山”。
姚万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师。他背着半袋沙土,找到县林业、苗圃等单位负责人和工程师,请他们帮助分析如何提高育苗成活率,一聊就是大半天。
起初,姚万华从农户手里流转荒山580亩,种植油茶苗。他吃住在山上工棚里,利用3个月的时间,将山场全部栽上了油茶苗,油茶苗成活率达95%以上。
后来,姚万华成立太湖县深山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栽苗到育苗,从油茶到茶叶、中药材,社员从开始的23户发展到现在的160户,油茶种植面积也扩展到4500亩。姚万华充分发挥合作社职能作用,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并以此为示范点,向周边村和乡镇进行辐射,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浮坵村也由昔日的“荒山浊水”变成了“绿水青山”。
在北中镇,像姚万华这样的植树造林大户有许多,全镇以种植及培育油茶、枫香、杉木等为主的苗木公司有17家,合作社有13家。全镇18个行政村分别成立了股份制经济合作社,通过“三变”改革,以林长制工作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突出抓好造林绿化,进一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一大批项目落户北中。北中镇通过开展消灭芭茅山三年行动,完成植树造林32871亩、森林抚育55410亩、退化林修复7200亩、封山育林14900亩,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如今,全镇油茶造林的经济效益达1000多万元,公益林年收益达120多万元,解决了当地一批村民就业问题。
健全机制
守护绿色家园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发展现代林业、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北中镇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树立“预防第一”的观念,采取硬措施,确保森林防火工作取得实效。
北中镇建立起了“三级林长+护林员”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持续健全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网络。村级林长积极协助责任区内林业经营主体做好林地流转等工作,协调处理生产经营中的矛盾纠纷,统筹负责解决本村责任区内零星芭茅山的消除工作。
目前,全镇成立了半专业森林防火工作队3支30余人,选聘生态护林员278名,做到全面禁止火源火种进入山林,确保“封住山、看住人、管住火”。北中镇每年投入森林防火经费和发放生态护林员工资共计240多万元。
按照“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打防并举、健全机制”的原则,北中镇制定了《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和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近三年,北中镇配合县森林公安和林业执法中队办理森林案件35起,森林病虫害防治两处500亩,持续开展挂灯诱捕、松毛成虫收集掩埋等工作。全镇一级古树3株、二级7株、三级88株,现已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定点定位,古树维护及挂牌安排专人管护。
北中镇林业站开展“森林防火”宣传进校园活动。 (北中镇供图)
加强宣传
厚植生态理念
“靠一个人种树,改变不了什么环境,也打不赢荒山治理这场硬仗,让更多的乡亲参与,才能打赢持久战。”北中镇林业站站长蔡正江说。
近年来,北中镇林业站持续致力于把树种满山场,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林业站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书写森林防火标语、村村响广播、电视、短信、出动防火宣传车巡回宣传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积极营造氛围。同时,各村生态护林员在防火期间全员上岗,设哨卡值守,到路面巡查,加强对重点区域监控。
生态建设的宣传员、绿化荒山的战斗员、森林树木的保护员——这是北中镇半专业森林防火队队长赵夕满对自己的“三员”定位,他把“宣传员”放在第一位。
近三年,赵夕满为中小学、行政村、企业经营主体做报告100多场次。如今,他还有了年幼的“粉丝”。今年春季,北中中心小学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义务植树时,一名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我要以林业工作者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为家乡种更多的树。”
安徽省“生态乡镇”“森林城镇”……近年来北中镇先后获得的这些殊荣,是该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林长制工作为抓手,保护好绿水青山,坚持“五绿并进”发展成效的具体体现。
(全媒体记者 罗少坤 通讯员 吴承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