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徐昌寿第一次接触相机开始,他就深深地爱上了它,“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拍出好照片就好了。”从那之后,徐昌寿一有时间便翻看各种摄影书籍、杂志,学习摄影技巧,并用打工挣的所有积蓄,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台照相机,踏上了摄影之路。
2017年,村里一名老人去世后,却难以找出一张合适的肖像照,无奈中,老人的子女只好拿着老人的身份证照请徐昌寿帮忙,“然而身份证照片尺寸太小,放大后也模糊不清,实际拍摄效果并不理想。”徐昌寿说。
在这件事的启发下,徐昌寿想到村里很多老人将来可能会有同样的情况出现,于是他便萌生了免费为村里老人拍照的想法。
为此,徐昌寿积极联络村干部及各村民组组长,由他们出面联系,在征得老人同意后,上门拍摄。当遇到一些思想保守的老人,徐昌寿便转换拍摄思路,改为拍摄老人与其家人或者其朋友的合影,当今后需要个人肖像时,通过后期剪辑,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拍摄过程中,当遇到八九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时,徐昌寿往往会将其肖像照进行适当修饰。一次,徐昌寿拍摄一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老人面部苍老,眼中无光泽,他通过后期适当修图,让老人的肖像照看上去容光焕发。“这户人家的子女看到老人的照片后非常高兴,激动地说一瞬间看到了母亲十几年前的模样。”徐昌寿说。
2017年至今,徐昌寿已经为村中老人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其中肖像照300多张,合影200多张。“就本村老人而言,‘任务’大约完成了一半。”徐昌寿说,他今年58岁,退休后,他会用更多时间将这件事继续做下去。
除了拍摄人物,徐昌寿也热爱拍摄风景。30多年来,他走遍望江各地,用一张张定格岁月的照片,凝聚了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更是见证了城市变迁和乡村振兴在望江的落地生根。
今年春节,徐昌寿带着相机来到望江县城拍摄道路上车水马龙的情景。“20多年前,我初到浙江打工,看到路上车来车往很是震惊,而那时,我的家乡马路上却没有多少辆汽车,整个县城仅有一盏红绿灯,用当时的照片对比当下,真是感到变化之大和发展之快。”徐昌寿说。
徐昌寿翻开相册,指着一张张老照片说,以前照片中的农村房屋多是矮小的土坯房、砖瓦房,环境也比较差,由于生活条件艰苦,镜头下的人物普遍瘦弱,面貌也显得苍老。而如今,照片的背景更换为了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楼,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庭院、花园。“到了中心村,更是一步一景,随便找个位置,都能拍出风景秀丽的照片来。”
相册中,一张油菜花盛开遍地金黄,游客争相观赏的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徐昌寿说,以前虽然农田广阔,但种植作物单一,色彩单调,而如今,这种情况大不相同了,田野上一栋栋大棚拔地而起,各种农作物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尤其到了秋天,各种五颜六色的瓜果更是装饰着整个大地。“同样,镜头里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收割机、无人机等设备多了起来,而乡村也不仅仅只有种地的农民,还迎来了五湖四海的游客。”
徐昌寿说:“在这一本本相册集中,我们看到了对现代生活的憧憬,也看到了对古老遗存的尊重,看到了金山银山,也看到了绿水青山。”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影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技能。徐昌寿鼓励人们多用照片记录生活,抓住身边每一个珍贵瞬间。“很多照片在拍摄的时候不觉得珍贵,甚至已经忘却,但随着时间推移,多年后再回看时,往往具有特别的意义。”
徐昌寿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乡很多老房子,石板街被逐一拆除,这让他觉得很是可惜。“我认为一些老遗存应当适当保留,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其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能让我们的后辈了解前辈们当年的生活环境。”
(全媒体记者 唐飞 通讯员 鄢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