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古村农民放下锄头能写诗 延续诗风吟咏时代新声

地处花亭湖之滨的太湖县汤泉乡金鹰村,有一处距今400余年历史的蔡家畈古民居。古民居里的“赛诗台”据说是全村人心目中的“圣地”,拿起锄头是农民,抓起笔杆是诗人,能上赛诗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是当地人的骄傲。

  初春时节走进金鹰村,整洁古朴的屋墙院落,伴着泉水溪流叮咚潺潺,让人心旷神怡。村民殷响东带着新一批整理出来的农民诗歌来到赛诗台,要把新作品张贴出来。这期作品题材丰富,有脱贫户为感谢党的好政策创作的《道情》,有村里木匠来源于生活创作的《建筑工地之歌》,还有村民为乡村振兴发展旅游创作的《游金鹰》。

  “远山近岭次初晴,黛绿深青色可分。喷薄一轮清雾绕,啾啾时听鸟雨声。”“大金山下诗花开,百姓登上赛诗台。自娱自乐显身手,唱吟歌诵尽其才。”……

  “农民的诗,来自田间地头,来源于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没有高深的造诣,但能带来快乐;不一定完全符合格律,但朗朗上口。”殷响东告诉记者,金鹰村的农民爱读书、写字、作诗,是代代相传的民风。

  村民殷延林常年干建筑工,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可他自幼生长在金鹰村,听老人读古诗,看长辈写毛笔字,多年耳濡目染也能“出口成诗”。“我那几句打油诗写得不好,表达的是自己对家乡的感情。长辈们不嫌弃,让我的作品也登上过赛诗台,以后还要跟着有文化的长辈们多学习。”殷延林说。

  护林员殷明的诗歌去年春节期间也登上了赛诗台,这让他非常开心。“正月里,森林防火值班回家后很有感触,大家环保意识越来越强,都自觉守护自己的家园,现在护林工作比以前容易多了。”殷明有感而发,将护林心得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受到村民们的好评。

  今年21岁的殷艳芳,患有先天性脊髓肿瘤病,生活不能自理。因为没有办法进学校受教育,新华字典曾是她最好的老师。翻烂了几本字典后,殷艳芳阅读了各类书籍,12岁开始每天写日记也成了她日常练笔的好习惯。“村里人不论男女老少都爱读书写字,我是受他们影响。读书、写文章给我单调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快乐。”殷艳芳告诉记者,她参加了多次县里和村里举办的农民诗会,还曾捧回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村史馆里,记录了金鹰村的历史发展、古今大事、重要人物、民俗风情、诗词文化、家风家训及当今发展等方面内容,重点突出了金鹰村文化厚重、民风淳朴的特色底蕴。现如今,金鹰村靠着这股文艺气质,大力开展文化旅游,老百姓忙时在田间地头种茶种果、经营民宿,闲时吟诗作赋、陶冶情操,用诗词吟咏时代新声。

 

(全媒体记者 刘惠子 通讯员 刘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