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只要肯学肯干,60岁也不算晚。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新农人’将会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越走越有了奔头。”——甘竹生
十年前,安庆市大观区镇江村农民甘竹生投身机械化、智慧化农业技术学习;从机械化到智能化,从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农人,60岁的甘竹生说,这是他人生中变化最大的十年。
金秋时节,行走在大观区海口镇镇江村,甘竹生指着眼前的成片稻田说:“我把这里的1000多亩土地划分成块,按照A、B、C、D的顺序进行标注,以网格化方式进行精准管理。”
甘竹生在检修农机。
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2012年,甘竹生结束了在外务工的生活。回到家乡的他当起了新农民,吸收周边35户农户入股,流转周边土地1020.5亩,从事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种植及销售,年纯利润达80万元。通过流转土地,使周边原来因为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抛荒的土地成功实现了“三变”,土地承包金每年收益达56万元。为响应国家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16年5月吸收86户农户注册成立了安庆市大观区甘氏农业植保合作社,从事蔬菜种植、组织采购、供应成员需要的农业植保产品,为成员提供植保服务。
“我13岁开始下地干农活,30多岁外出务工,50岁回家打算干老本行,才发现靠老方法种田已经跟不上时代了。”甘竹生说,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带来了全新景象,种地“机械化”,农民“职业化”是现代农业的耕作趋势。
从2016年购入第一台旋耕机,到2017年播种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田播种的效率,2019年,农田无人机的使用更是实现了甘竹生家庭农场智慧化的梦想。运用高科技管理农田的新农人甘竹生,见证了农业模式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转变。如今,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靠无人机飞防大面积作业。采摘完一季鲜桃的桃园田间管理,只需要两个农机人员在遥控器上设置好程序参数,小巧的施肥植保一体机器人,就能灵活的“钻进”桃林,完成松土施肥综合管理。
2021年,甘竹生的家庭农场全年农业毛收入达到120万元,全年总用工102人次。
提起今年60岁的甘竹生,当地人都评价他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敢闯敢拼,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学习农业知识和实用技术,是高素质农民的代表。
““新农人”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只要肯学肯干,60岁也不算晚。”甘竹生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希望国家继续出台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开展丰富的智慧农业培训课堂,让“新农人”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全媒体记者 刘惠子 通讯员 项顺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