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安庆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1992年在潜山县彭岭出土的157件由古人类打制的石锥、砍砸器等,距今已有10万年历史。而以潜山县“薛家岗文化”类型为代表的2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集中分布于市境各县(市)区,说明在5000~7000年前,市境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类聚居地。
    古代,安庆属淮夷之地。周代,今安庆地域曾建立过众多的氏族方国和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皖伯国、宗子国、桐子国和舒国(群舒)。春秋战国,今安庆地域为吴、楚相争之地。后属楚。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封建制,改为郡县制,市境属九江郡。
    西汉初,汉高祖分九江郡建淮南王国,汉文帝又分淮南王国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市境属衡山国。汉武帝废衡山等国置郡,市境属庐江郡。东汉沿旧制,初平四年(193),庐江太守陆康将郡治从舒县迁至皖县,从此市境有了独立的地方二级政权。三国时期,市境为吴魏争锋之地。
    东晋义熙元年(405),分庐江郡置晋熙郡。南朝梁,市境设立地方一级政权晋州。
    隋开皇初,改晋州为熙州,辖怀宁(地跨今怀宁、潜山、岳西及市区一部分)、望江、宿松、太湖、同安(地跨今桐城、枞阳)五县,安庆地域的规模基本定型。大业三年(607)改熙州为同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同安郡为舒州。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在舒州置德庆军节度使。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德庆军改名安庆军,合称舒州安庆军,安庆之名自此始。
    南宋庆元元年(1195),改舒州为安庆府。嘉定十年(1217),为防金兵南下,安庆知府黄干开始筑新城,为安庆建城之始。景定元年(1260),沿江制置大使知安庆府马光祖在今安庆市(古称宜城渡)续筑新安庆城。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安庆府为安庆路,属蕲黄宣慰司。后以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驻安庆。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明太祖朱元璋改安庆路为宁江府,次年又改宁江府为安庆府,属南直隶。
    明崇祯十年(1637),设安庐巡抚,驻安庆。这是安庆第一次设置巡抚。
    清初南直隶改为江南布政使司,仍设巡抚于安庆。
    顺治十八年(1661)江南布政使司分左右二司,安庆属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1667),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俗称安徽省,寄治江宁。这是安徽省建置之始。
    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移治安庆。自此直至1938年6月安庆沦陷,安庆长期作为安徽省治(省会)所在地。
    民国开元,安庆府废。
    民国3年(1914)设安庆道,下辖怀宁(含今安庆城区)、桐城(含今枞阳)、潜山(含今岳西)、太湖、宿松、望江、合肥、庐江、舒城、无为、巢县、和县、含山、滁县、全椒、来安16县。
    民国11年(1922)设安庆市政筹备处。
    民国16年(1927)成立安庆市政府。
    民国17年(1928)安庆道撤销。
    民国18年(1929)撤销安庆市政府,改设市政筹备处。次年又改为省会工程专员办事处。民国21年后,设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先后辖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无为、庐江、东流、至德等县。
       1949年2 月,中共皖西区党委、皖西区行署决定以安庆城内原怀宁县四镇建立安庆市,并在桐城成立了安庆市人民政府。4月23日安庆解放,市政府进驻安庆,宣告安庆市正式成立,揭开了安庆历史的新篇章。
       1949年5月,成立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辖安庆市及怀宁、桐城、桐庐(今枞阳)、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8县,驻安庆市。
       1952年,池州专区撤销,其所属贵池、青阳、铜陵、东流、至德5县划归安庆专区。同年安庆市升为省政府直辖市。此后直至1988年安庆区划调整,其间1956年在铜陵矿区设特区,1961年升为省辖市;1965年铜陵、青阳县划出;1965至1979年间安庆市一度降为专(地)区辖市;1965至1980年间,贵池、东至(由东流、至德县合并)复归一度恢复的池州地区。1987年石台县划入后,安庆地区辖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贵池、东至、石台11个县。
       1988年9月,国务院批准调整安庆行政区划,撤销原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建置,组建新的安庆市,辖桐城(1997年撤县建市)、枞阳、怀宁、潜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8县和迎江、大观、郊区(2005年改为宜秀区)3区,并代管皖河农场,实行市领导县体制。2015年底,根据国务院和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复,调整省内行政区划,安庆市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