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为古皖国所在地,享有“千年古城、百年省会”之誉。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东向发展、奋力崛起”的战略部署,找准发展定位,认准主攻方向,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发挥五大优势,进军长三角
安庆要崛起,就必须发挥潜在优势,调动内在活力,以东向发展为突破口,主动融入经济繁荣的长三角经济区,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区位优势。安庆是长江流经安徽的第一座城市,宁汉之间长江北岸的唯一重镇,素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安庆市场广阔,是长三角产业和资本转移的理想选地。近年来,随着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安庆“通江达海、贯通南北”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已经奠定。我们规划建设的安庆长江铁路大桥、望江长江公路大桥以及安庆至南京的高速城际铁路一旦竣工,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资源优势。安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八百里皖江,安庆占了六成多,其中深水岸线上百公里。地表生物资源达两千余种,盛产优质粮棉油、茶叶、蔬菜和水产品,地下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达70多种。近年实施的安庆电厂一期工程成功并网发电,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安庆完全能以坚实的发展平台、优质的农产品基地、丰富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为长三角提供重要的腹地支撑,与东部地区形成产业优势互补。
产业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庆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9∶46∶35,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安庆是全省重要的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纺织品加工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也是沿江著名商埠。
人文优势。安庆既是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桐城派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为龙头的皖西南旅游区已成为全省第二大旅游经济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庆的人文影响力、文化竞争力在东向发展中大有作为。
人力资本优势。安庆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基础教育力量雄厚。安庆考生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的人数,每年都占全省的1/3。全市已形成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完备的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更是蓬勃发展,在校生达6万多人,年培训劳动力8万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稳定在100万人以上。一支素质高、技能强、成本低的劳动力大军,既是推动安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服务长三角发展的生力军。
打造五大支撑,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
“十一五”期间,把安庆建成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关键在于形成东向发展的开放机制和自主增长的内生机制,使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明显增强。
建设大平台,着力强化中心城市带动功能。以国务院批准的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按照“东进为主、北扩西出、跨江协作”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新城区基础设施、政务新区、商贸新区、城东工业区建设,配套建设教育、文体、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功能分区。计划到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协调、带动有力的新型发展格局。
构建大交通,着力强化交通枢纽地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区,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国省道改造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和民航“空中走廊”以及新型长江港口群,“一横两纵”的油气管道运输网,对外形成南北交汇的“融入”网络,对内形成快速便捷的“通达”网络,进一步完善水陆空联运的区域性立体交通体系,建成抵达皖鄂赣浙苏五省省会城市的三小时交通圈。
培育大企业,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围绕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利用石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和农用化工业;加速华茂集团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使纺织的优势向印染后整理和服装生产延伸;进一步加快环新集团的发展,着手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安庆柴油机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全市造船工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培育电力、生物制药等产业,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培育和提升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扶持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大市场,着力打造商贸物流中心。建好安庆港物流园区、华东国际农业大市场等,形成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积极引进全球知名商贸企业集团,进行连锁经营,形成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的开放式市场格局;大力发展国内外知名商品代理经营,积极发展期货交易平台,不断提高我市商贸业的整体竞争力,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发展大旅游,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基地。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优势和黄梅戏、天柱山的资源优势,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加快菱湖风景区、大龙山风景区建设,提高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注重横向联合,广泛开展区域旅游协作,加强与东部和中部其他旅游市场的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力争将安庆建设成旅游佳地。
实施五大举措,促进安庆迅速崛起
“十一五”时期,我们将以分秒必争的紧迫感,抢抓机遇,开拓奋进,扎实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体制创新,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实施“两个计划”,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以增强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发挥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桥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的龙头作用,合理协调三个城区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壮大产业规模。围绕培育和做强支柱产业,实施骨干企业“翻番计划”,用3年时间使安庆石化、曙光集团等重点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上交税收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此带动优势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围绕现有省级、市级开发区,实施园区经济“倍增计划”。抓好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城市功能的衔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产业聚集度,使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入库税金实现“倍增式”发展。
强化项目带动,构筑优势产业集群。以大项目为抓手,以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的73个重大项目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投资方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千方百计地扩大增量、做大总量,力争到2010年,水泥熟料生产规模达到2000万吨,白水泥生产规模达到年产40万吨,分别成为全国重要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和亚洲重要的白水泥生产基地,并以此带动全市新型建材和墙材产业的发展。
推进东向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在机制、市场、产业、资本、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与长三角全面对接,建立与长三角地区协作的机制;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提高我市经济的外向度。围绕优势产业、骨干企业,以延伸产业链、配套产业群等有效方式,加快生产要素向优势项目、企业、产业聚集,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结构。
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一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基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全面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健全并规范备案制;完善政府投资程序和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投资责任追究制。
构建和谐社会,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创办再就业基地,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努力增加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让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障制度,依法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疾病防控体系以及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全面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作者:中共安徽省安庆市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