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树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7-3-22 10:37:39
日前闭幕的两会上,“看病难”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热议的三大民生热点问题之一,在两会聚焦的12个民生话题中,“医疗卫生”位居第三位,而两会开幕前夕,“看病难”在众多媒体的民意调查中名列首位。卫生部日前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8.9%的城乡居民有病不就医,29.6%人应住院而不住院;在住院患者中,主动要求提前出院的比例为43.3%,其中六成以上是因为支付不起相关费用而为之;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更是从1998年的63.7%上升到75.4%;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33.4%。
药品降价百姓得实惠
部分降价药品难寻觅
新年伊始,国家连续两次调整多种药品的零售价格:1月26日起,全国药品零售机构10类354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开始调整,其中七成品种下调,平均降幅20%,最大降幅85%,降价金额约70亿元,这是1998年以来的第21次药品降价;2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对九味羌活颗粒等278种中成药内科用药的零售价格进行调整,平均降幅15%,最大降价幅度达到81%,预计降价金额50亿左右,调整后的价格将于3月15日正式执行,这也是国家第22次进行药价调整。记者了解到,药品降价,确实给百姓带来了实惠,但随后发生的一切却让人瞠目结舌,值得反思。
记者走访发现,我市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药品大多已经下调到国家限价范围之内,如几家药房销售的左氧氟沙星、奥复星等抗菌消炎药大多在7元以内,低于国家最高限价。采访中,一位经常购买心脑血管疾病用药的市民说,自从药品降价以来,买药确实省了不少钱。不过在走访中,一些市民也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某些医院药房提供的一些规格药品在降价目录上找不到,价格比较贵,而降价目录上的一些低价药有时也买不到。”正在市区某医院看病的孙先生说。另外,一些市民还表示,希望医院、药房能在显著位置公示降价目录,方便群众比对。
3月7日,cctv《一丹两会信箱》播出了“钟南山谈药品监管”的节目,其中提到一位王女士为了购买一种名为二甲双胍的药品,跑了多家医院才买到,而该药品就在今年1月底发布的降价药品之列。记者“依葫芦画瓢”,3月8日下午来到集贤南路上的一家药房。当记者询问有没有二甲双胍时,得到了否定的回答。“这种药没货了。”一位店员告诉记者。记者连走了3家药房才找到这种药品。在1月底降价的药品中,有一种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洛伐他汀胶囊,20mg×10粒装规格的每盒由原来的31.2元调整为16.1元,然而记者走访了两家药房,均没有找到这种药,“我们这里没有洛伐他汀,只有氟伐他汀。”人民路上一家药房的店员说。
市区某连锁药房的仇经理表示,他们自从1月底接到降价通知后便立即对药品价格进行了调整,未作撤柜处理。她同时坦言,少数药品降价之后,利润变得微乎其微。另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降价药品利润降低,一些生产商便停止生产,或是将药品改头换面,重新推出高价出售。
有关部门连连出招
竭力缓解“看病难”
“看病难”是一个全国性的话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许多百姓为看病而发愁,我市有关部门为解决这一难题采取了多项措施。早在今年2月,市卫生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经表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一直是卫生系统努力的方向,群众看病难的成因比较复杂,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自去年以来,我市有关部门就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并收到了一定成效。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