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街头热心救助却遇尴尬

作者:杨坤,汪秀兵 文章来源:安庆新闻网 点击数: 日期:2008-1-27 9:15:57      在车站、广场、人行道上,经常看到那些衣衫不整的乞讨者在游动。日前,记者随同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迎着寒风在市区内进行了一次“搜寻流浪乞讨者”行动,共找到10多名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在反复劝说下,他们还是不愿意接受救助管理站救助。无奈之下,救助人员给他们发放了面包、方便面和棉衣等,并给他们每个人加了一床棉被,让他们睡得暖和一些。
  据市救助管理站邵旭光副站长介绍,目前,我市流浪乞讨人员大部分主要在人民路、长途汽车站、迎江寺门前和各大饭店附近进行乞讨,他们是典型的职业乞讨者。而流浪的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人员,主要分布在全市的大街小巷和各个角落,他们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会寻找避风处,除了寻找食物,一般会窝住不动,以保存体温,其中的少数人员在被冻伤手脚后,由于无法得到及时关注和治疗,会诱发败血症而死亡。
  据介绍,我市流浪乞讨人员中以职业乞讨者居多,他们占城市乞讨人员中的90%以上,其中有被迫乞讨的,也有主动乞讨的。被迫进行乞讨的一般是未成年人,这些未成年人几乎都是家境贫寒的儿童,他们被拐骗至外地,在“老板”的操控下进行乞讨,有定额任务,如果无法完成任务会受到惩罚,挨饿、挨骂甚至挨打。而“老板”选择拐骗家境贫寒的儿童的原因是这些儿童家庭没有过多的精力、财力去寻找孩子,这让“老板”更加放心大胆地驱使这些儿童为他“挣钱”。
  记者在人民路看到,有的乞讨者手拿碗或盆,向过往人群要钱;有的则跪在地上,身边放个装钱的器物,其中部分人员还会把家庭或亲人的痛苦经历写在纸上或地上,用来博取同情;有的下跪抱腿、强讨强要。1月14日下午1时许,记者随同市救助管理站在一次劝导救助的过程中遇到这样一幕,有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怀中抱着孩子,站在寒冷的路边,身旁放着写有家庭痛苦经历的求助信和盆;相距50多米的地方,跪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头发花白,同样面前也放着一个碗。市救助管理站对他们进行劝导并发放了方便面、饼干和衣物后,上车准备离开时,却发现那位妇女放下孩子,跑到老人面前,有说有笑。尔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下车对他们进行询问,原来是一家三代都出来乞讨。
  如何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管理救助?1月21日上午,市救助管理站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具体管理措施,现行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虽然涉及到此类人员,但根据自愿求助的原则,救助管理站并没有权限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管理,而只能在他们提出求助申请后,对他们进行合理救助。
  我市于2007年7月1日为城市流浪乞讨的精神病人和危重病人设立了定点医院,市第一、第四、第六人民医院分别为危重病人、传染病人和精神病人的定点收治医院,由市救助管理站对收治的此类人员进行甄别,属于救助对象的,在通过医治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救助,联系亲属接回或直接护送返乡。
  另外,市救助管理站将劝导救助融入日常工作,定期走上街头,劝导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对愿意接受救助的接回站内,提供免费食宿,积极联系亲属,将他们安全送到家;对不愿接受救助的,根据具体情况发放食品和衣物,登记书面材料和采录影像资料,并将持续给予关注。 我市街头乞讨者 杨坤 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