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概况 | 安庆论坛 | 跳蚤市场
安庆地区综合门户网站

安庆古镇探访·枞阳汤沟

2008-6-2 21:52:11 安庆热线 来源:安庆新闻网 浏览次 【 】【打印】【关闭

作者:邬昊 文章来源:安庆新闻网 点击数: 日期:2007-11-15 9:34:30            古镇汤沟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汤沟镇因水而富有灵气和财气,因双溪河穿境而过,故旧名“双溪”,是老桐城“四大名镇”之一,现在是枞阳县沿江地区重要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幽深安静的老巷埋藏着多少故事。 阳光穿越历史抚摸着历经沧桑的老屋。       刘大木魁故乡曾经的辉煌
  几百年来,古镇汤沟商店林立,清代后商业更加发达,由于双溪河上到无为、庐江,下至江南、大通、横港、芜湖,而汤沟正是来往船只必经之重港,因此商贾云集。曾经的汤沟仅茶馆、酒店就有三十多家,过去汤沟商业的特点是无早市,人们都是吃过早饭上街,从上午9点左右开始到夜半三更,“一家春”、“怡和楼”、“永乐轩”等金字招牌店门庭若市,走南闯北的商人、文人墨客、远近七乡八里的头面人物都会聚集于此。汤沟人都知道汤沟浮桥,古时汤沟集镇因双溪河一水相间,南来北往都靠摆渡,上、中、下三段渡口分别由钱、刘、吴三大姓把守。后来人们想要架桥,但一河不容二桥,为争修大桥,三大家族争先恐后,数刘家聪明,一夜之间架起了浮桥,整桥有四条墩船,船上架木板,人在板上过,桥随水位高低而起伏,人称“浮桥”。桥北为浮桥弄,是过去商业街的雏形,至今青石街面依旧,店堂挂招牌和红灯笼的廊柱依稀可见。1954年发大水浮桥随之被冲毁,后来被石桥代替,现双溪河上有四座水泥混凝土大桥连接两岸。
  汤沟人怕洪魔,每年有组织的“出会”使汤沟增加了旺气。“出会”时,下街搭有万年台,各行业采取自己特有的方式,拜神求仙,祈祷神灵降洪魔除水怪,布业搭台阁耍溜揪,木业踩高桥,竹业舞叉子,铁业舞龙灯,杀猪的牵五猖等等。汤沟人信佛,镇内的永镇庵和水府庙,一个卧踞长江边,一个坐落双溪河边。据说,最初建庙宇都是为了镇水魔,求神拜佛给个好年成。特别是每年农历9月15日和10月15日是汤沟水府庙“可是佛”和大士阁“又是佛”的生日,前来汤沟烧香拜佛的人山人海。
  汤沟清代时曾有八景闻名遐迩 ,即丹霖夜雨、赖子回帆、琵琶积雪、鲟鱼落雁、三官晓钟、断桥渔火、莲塘秋月、水村夕照,如今汤沟八景现在踪迹难寻,但不论是书香老翁还是乡下遗老,每每谈论此事都为汤沟昔日的繁华和景致而赞叹。几百年商业的兴起和“小上海”的美名,都因水灾而没落。1954年发大水,长江决堤,汤沟境内一片汪洋。至今谈起当年的那场大水,不少老年人还心有余悸。但洪水后肥沃的泥土使汤沟的农业增产增收,水运更加活跃,商业更加发达,终于有了“北侧两湖米鱼库,南丰五谷裕陈洲”、“收了陈家洲,富了汤家沟”之说。
  汤沟文化底蕴深厚,是“桐城派”大师刘大櫆的故乡,刘大櫆和姚鼐、刘开等先贤曾先后收徒讲学于此,史炳荣曾创办丰乐书院于汤家沟。“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今日却从图画上,青天遥望九芙蓉。”长着一副高大身材、留着美髯的刘大魁性格豪放,在这首诗里吟颂了家乡———汤沟陈家洲秀美的景色。陈家洲位于现枞阳县汤沟镇,康熙三十七年,刘大魁就出生在这里的一户私塾人家。父亲刘柱是一名县学生,刘大魁自幼便受到家庭熏陶,苦读儒学,并小有建树,但屡试不中,后在第十次乡试中得秀才。刘大魁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一批诗词文章。他的文章韵调铿锵,促就“桐城派”的最终形成。昔日刘讲学的刘家祠堂已成为拥有二十多个班级、一千多学子的陈洲初中。汤沟在近代史上曾为国共两党县府所在地。抗战胜利后,桐城县在汤沟设桐东办事处,建国初属湖东县。现在汤沟属于枞阳县。 白头老妪闲坐话家常。         老街尽头是灿烂明天
  11月5日,记者一行来到了古镇汤沟。古街依然繁华,静谧的水府庙矗立着,该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承载着汤沟人远离洪水的心愿。汤沟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古庙至今香火旺盛。在72岁的吴树怀老先生陪同下,记者沿着狭长的古街探访,随着渐渐深入,感觉时光也在倒退。刚进入老街看到的大都是一排排上世纪70、80年代建的楼房,虽旧却没古韵。来到老街第一个十字路口,眼前豁然开朗,一家家店铺连绵约200多米,古街上设有集市。集市上人来人往,店铺里货物琳琅满目,经营者在守候着生意的同时,悠闲地唠着闲话,享受着古镇平静温馨。
  穿过集市,古韵渐渐弥漫在记者周围。记者首先看到的就是该镇上的金家祠堂,由于大门紧锁记者无法入内,但从其青石铺砌、木门木窗的外观来看,房屋起码有百年历史。沿街行走,记者来到了“浮桥”,曾经的“浮桥”如今已变为石桥。住在旁边的81岁的周老告诉记者,“浮桥”几百年来一直是古镇对外的出入口。周老指着“浮桥”两边一排古楼告诉记者,这里曾是古镇上的酒楼和旅店,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灯火通明,外地客人在此把酒言欢。时过境迁,“浮桥”已变成石桥,阶梯已荒废,而那些酒楼和旅店已成为住宅。记者找到了一间面积颇大的古屋,吴老告诉记者,这古屋曾是有名的地主“豪宅”。“豪宅”如迷宫,七弯八拐到处都是胡同,胡同多天井也多,天井下面都有排水道,由青石砌成,或u字形,或口字形,每个排水道都宽半尺。与所有古建筑一样,“豪宅”里木柱随处可见,一根一根多年来支撑着“豪宅”。“豪宅”花园宁静而怡人。记者能切身体会到当年主人过着的奢华生活。见到的古屋越来越多,记者开始有些“审美疲劳”,在清一色的青砖石瓦、木柱板门中,有一处古屋让人眼前一亮,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古屋梁上精美的雕刻,木雕上有八仙过海,有上古灵兽,栩栩如生,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
  老街渐渐走到尽头,路也越来越宽,记者被拉回到现代,眼前是老街上典型的集镇建设。一排排漂亮的楼房向世人展示着汤沟如今的风采,也许与前辈相比他们缺少了古韵,却多朝气,透露出汤沟人依然富足的信息。
  古镇汤沟虽在1954年发大水时承受了难以想像的灾难,却在汤沟人不懈努力下,延续着昔日辉煌。如今,该镇工农业总产值58500万元,年递增11.2%,其中农业总产值38000万元,年递增5%,工业总产值20500万元,年递增18%。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03年的2100元提高到2520元,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雕栏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采访手记
     徜徉在古镇中,四方乡里赶来的人们在老茶馆里唠着乡间趣事,品尝着生活滋味。从天南海北赶来的旅客们在酒楼里悠闲地吃着小菜喝着老酒,纵论天下大事。青青的石板街,留下了多少旅人的脚印,斑驳的老墙,倾听过多少主人的心声。木格子窗后,深藏着多少闺女的期望。古镇的每个角落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古镇犹如一壶老酒,历久弥香。 (本版照片由陈智摄)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3-2008 ™ aq365.com.All Rights Reserved.
TEL:0556-537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