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日期:2008-5-15 9:11:05
当年戎老(左一)、顾老(左二)等在北京化工厂学习时留影。
50年后相聚鲍冲湖
5月7日,50多位70岁左右的上海籍老人欢聚在鲍冲湖,回忆往昔,感慨万千……1958年5月8日,700多名满怀理想和抱负的上海知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上海来到安庆,在艰苦的环境中,奉献了青春,洒下了汗水,为安庆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后来绝大多数的上海知青在安庆成了家,成为安庆一群特定背景下的移民!
带着好奇,我们走进了他们中间,进行了采访……
平实的生活 感人的孝心
钱伦72岁,花白头发,白皙的皮肤,有几分儒雅从容。
1958年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各地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22岁的钱伦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安庆。当时他家条件优越,父亲是杨浦区政协委员,是中华造船厂的总工程师,家有一套带花园的洋楼,当时中国人普遍月工资只有30、40元,他父亲月工资有300元。好男儿志在四方,父母很支持他,希望他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凭着扎实的文化功底和勤学上进的精神,钱伦很快成了技术骨干。
他所在的工厂有近百名上海知青,高金兰姑娘就是其中一位,工作中双方产生了感情,1963年两人喜结连理。
高阿姨笑着说,当时住在厂区附近,床底下都长着草,与上海的条件没法比,但有共同的事业和理想,还是感觉幸福。后来,他们有了可爱的女儿,为了工作,他们没再生育。凭着上海知青后代特有的拼搏潜质,如今女儿的事业红火。
在工厂,钱老是名技术能手,在生活中,钱老是位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
“他是个孝子呀!”钱老的老伴由衷地说。
1992年退休后不久,钱老去上海照顾父亲,直到2001年父亲100岁去世,钱老都在父亲身边,如今老母亲也99岁高龄。“今年外孙高考,他考完后,我们就回上海孝顺老母!”说话间,夫妻俩露出灿烂的笑……
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安庆
71岁的陈志樑老人,眉宇间透着一股坚毅和干练。
说到青春岁月,老人非常激动,他说他们长在红旗下,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座右铭。为响应国家的召唤,19岁的陈老离开了上海。
“我家兄妹8个,从小就想出去闯天下!”陈老介绍,离开上海时,大家都想在广阔天地中大干一场。到厂第二天,领导派他去合工大学习,两年大专毕业后,回厂从技工到值班长到中层领导一步步走来。
老伴顾玉妹也是那一批来安庆的。陈老有两个女儿,一家人在安庆生活得其乐融融。
1990年,安庆煤气公司需要技术人员,陈老被调到煤气公司,任总工程师和副经理等要职。市政府要求煤气公司当年开工投产,陈老领着大家发扬老知青的精神,吃住在工地,顺利完成了任务。陈老开玩笑说,通过煤气的铺设,他成了安庆的活地图。
如今陈老还关心安庆建设。他希望安庆尽快发展起来,毕竟安庆是他的第二故乡。
精力充沛心不老
戎积健老人身体健康,仍有股青春的冲动和热情,这次聚会就是他策划和组织的。戎老是700多名上海知青中最年轻的。难怪他开玩笑说,同来的上海女同胞都比他大,他择偶只好找安庆姑娘了。如今两个女儿都已成家,他们和小女儿一起生活。
据戎老介绍,他们在上海就业困难时期响应国家号召,离别家乡来到陌生环境需要勇气。到厂不久,他被派往北京等地学习,回来后成为技术骨干。戎老干工作有股拼命三郎的韧劲,从电工到技术员,到车间主任,把上海人特有的聪明和坚毅发挥在工作中。“活到老,学到老”是他挂在嘴边的话。
退休后,戎老凭着扎实的电工技术,很快被一家家电公司聘请为技术维修主管,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女儿女婿心疼他,劝他不要干了,可闲下来戎师傅全身难受,家人只好同意他接着干。他领导的维修站,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人不能脱离社会,要与人沟通,心态要好,即使年龄大了,心也不老!”戎老总这样说。
一颗不老的心,正是这群上海老知青的写照。
生在山东长在上海心在安庆
69岁的辛瑚阿姨说起话来,平静而安祥。
1958年在父亲支持下,17岁的辛瑚报名支援安庆建设。她生在山东,父亲解放前是一名地下党,解放后任山东莱阳县县长,1950年,在组织安排下,举家迁到上海,父亲任黄浦区区长。如今父亲已98岁高龄,辛瑚常回上海看望父亲。
“化肥厂筹建时,一砖一瓦都是我们从江边拉过来的。”辛阿姨有些动情。当时,他们住工棚,条件恶劣,但没人叫苦。
辛阿姨的老伴是桐城人,他们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湖南成家立业,大儿子在安庆工作。如今,老夫妻俩和大儿子一起生活,生活幸福。
辛阿姨兄妹五个,她是老二,大哥大学毕业分配在新疆,三妹在北京工作,弟弟在英国,只有四妹在上海。
“虽然生在山东,长在上海,但我认为自己是安庆人!”辛阿姨说,安庆有老伴,有自己参与建设的工厂,有儿子媳妇和孙子,有她牵挂的一切。
从宁波赶来参加聚会
这次参加聚会的人中,有不少人是从外地赶来的,顾建华就是其中一位。
当年到安庆后,他被分配到地区化肥厂筹备处,不久被派往北京等地学习。
“来安庆是瞒着父母的。”顾老说,离报名截止时间只有半小时才报名,想不到父母支持他。
1975年,由于安庆地区制药厂冷冻房出故障,顾老调到制药厂进行技改,解决了难题。
顾老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在安庆某校教书,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宁波工作。1996年,老夫妻俩在宁波定居了。
“离开安庆,想的是安庆!”在宁波,顾老每天从媒体上关注安庆。前两年,安庆党政代表团去宁波考察,顾老像见到家人,十分亲切。不久前韩再芬在宁波演出,他去看演出,听到熟悉的黄梅戏,眼睛湿了……
顾老说,最难忘的是在安庆的青春岁月。好在女儿在安庆,可以常回来走走。今年春节因为遭遇冰雪灾害没回来,这次接到老同学电话,夫妻俩第二天就赶了回来。“回到老同学当中,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时代!”顾老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