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一听起这些歌谣,许多人都会想起快乐的童年时光。五彩缤纷的童年记忆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那时的天真无邪,那时的无忧无虑,那一份潜藏在心底的纯真……
上世纪70年代 做铁丝弹弓纸子弹
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转折的年代。70后们善于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又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信念的人。基于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特有的人生视点,很多人自认为走过了精彩的人生轨迹。
家住蔡山路的靳先生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靳先生有说不完的话。他说,最初的思想来源于那一本本”小人书”,那时候很多人都有大量的“连环画”,有成套的,也有单本的战斗故事书,开始只看图画,让父母给讲里边的故事。喜欢分清好人坏人,痛恨日本鬼子大军官;喜欢小兵张嘎、刘胡兰;崇拜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
回忆起小时候的游戏,靳先生可乐了。小时候人们手里没什么钱,游戏方式也不多,在靳先生的记忆中除了积木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的玩具。有时拿铁丝做个弹弓,用纸叠点子弹;有时用纸叠成飞机或枪,款式丰富,左轮枪、驳壳枪都有;有了钱之后买玩具枪。如果家或者学校附近有建筑工地的话,更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因为可以到工地的土堆、沙堆上去玩,还可以捡了石子来玩“抓子”,或者从塑料铅笔盒里拆出“吸铁石”,到处去吸“铁沙子”。
靳先生和伙伴们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除了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最重要的是可以“点炮”、“放花”。点炮时不喜欢整挂点,喜欢单个“崩”,还要炸点东西,有时炸点瓦片,有时炸个盒盖。那时侯“药蔫”炮也不扔,要拆开后点里边的火药,很多人还把“电光炮”的火药称为“银粉”。
除此之外的游戏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扔“沙包”,男女都有玩的;有人捡梧桐树的叶子,然后比谁的叶梗更厉害,直到把别人的拽断为止;有人玩“骑马打仗”、“老鹰捉小鸡”;女孩子爱踢毽子、跳皮筋,一般嘴里还念念有词。
上世纪80年代 明星贴纸最风靡
一曲轻松活泼的《童年》伴随了80后们走过了纯真的童年时代。
“我们小时候没有肯德基,没有网络,没有环球嘉年华,爸爸给了5角钱零花钱就高兴得不得了。5角钱可以买好几张明星的不干胶贴纸,5角钱可以买一瓶好喝的汽水,一根甜甜的棉花糖……”今年25岁的赵少华掰着指头如数家珍。
童年的赵少华最高兴的莫过于每天晚上六点钟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中央一台播放的动画片《机器猫》。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已经开始在家庭中普及。那时看过的电视剧、动画片让赵少华至今难以忘怀。“特别喜欢看电视,尤其喜欢看动画片。我看过的动画片可多了。”提起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赵少华一下兴奋起来。《机器猫》、《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聪明的一休》、《猫和老鼠》……一部部经典的动画片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那时候我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特别爱扮一休。闭着眼睛,两个指头在太阳穴转来转去,就觉得自己特聪明。”赵少华有些手舞足蹈回忆着。
老旧的贴纸被磨损得卷了边,当年揣着母亲零碎的毛票寻找明星贴纸的旧时光去了哪里?那一个从《射雕》中走出,长着兔牙,笑起来满面生辉的翁美玲去了哪里?接着是周润发,风尘而又嚣张地占据了整个时代的荧屏,还有那一刹那回眸,令无数人为之疯狂的“冯程程”,伴着80后带着浪漫的色彩日夜做梦。
之后便是摘抄本大行其道。除了各种各样的名人名句,还有席慕容的朦胧诗。
不能不提的还有上世纪80年代最风靡的手抄歌本。《月亮代表我的心》、《星星点灯》、《鹿港小镇》……80后带着朦胧的情思,唱着懒洋洋的青春。手抄歌本就像一锅浓稠的高汤,油盐酱醋、山珍海味,民间的,流行的全在里面了,且行且歌,才叫生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玩转数码
对于不少90后来说,童年还没有结束。他们拥有的童年让更多人羡慕着。优越的生活条件,科技伴随着90后的童年。电脑、网络、mp3、数码相机、手机……一切以前无法想象的东西在90后看来是如此的司空见惯。
90后有着自己不一样的童年生活。李海璠出生于1992年,是我市某高中高一学生。平时喜欢上网,喜欢到网站搜索一切新鲜的事物,她认为90后几乎是一切新事物的代名词。李海璠觉得自己很幸运,生活在一个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相当丰富的时代,“就像你们所认为的,我们90后的童年是在蜜罐里浸泡着。所以我们有着足够的条件去接触,去接受一切我们所喜欢的新鲜事物。”李海璠说。
“我的童年,父母给我提供了很优越的物质条件。除了玩一些很传统的游戏和看动画片,我还经常和父母到全国各地走一走,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光和文化。”16岁的李海璠已经走过不少地方,她用数码相机忠实地记录着自己过往的点点滴滴。
每个时代的人,童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特征。听听mp3,在电脑上玩玩网络游戏,偶尔自恋一下,对着镜头摆各式各样的pose,90后乐在其中。对于90后来说,玩转数码是他们所喜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