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后期的复习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实现综合能力的突破。
把握历史主干
重构知识体系
在夯实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意义重大。最好是打破模块局限,构建通史框架体系,按历史发展的阶段重新整合历史知识。构建通史框架,加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史观。在重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三点:宜小不宜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如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应注意清前期的逐步闭关锁国,晚期的被迫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再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等内容的前后联系。同时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古代东西方的政治文明以及启蒙运动和儒家思想的关系等。
注重分析比较
把握历史规律
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1.纵向比较:不同时期类似的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比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时期、西汉时期、北洋军阀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新时期等不同时期的地位。2.横向比较:就是把同一时期在不同空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例如: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国情的比较。3.类似比较:就是把类似的历史内容加以对比。例如:比较两次鸦片战争。4.相反比较:两个或几个内容完全相反的历史问题进行对比。例如: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推翻封建制度的比较。
关注社会热点
提高复习实效
社会热点问题是历史学科不可回避的命题切入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在平时复习时应尝试以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题,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公民意识”问题,在复习过程中,以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为主线,联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律制度与人文主义,古代中国封建专制集权制度,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革命,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律制度建设与完善等史实,来构建小专题进行复习。
关注《考试说明》
进行科学训练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看看删减了哪些内容又增加了哪些内容,尤其是增加的内容。当然适当的练习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解题能力只能在训练中得到提高,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考试题的规范性、导向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并关注《考试说明》上的例证性试题。审题主要是审题型、审关键词(审提示语,审限定语,审主干语,审答项语)、审赋分等。要仔细推敲试题属于哪种题型,是列举还是问答,是叙述、分析,还是比较、评论,是简答还是详答。在答题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逻辑严谨,不颠三倒四。避免出现错字、白字。形式上要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整洁化。
作者:安庆一中 张昌东(白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