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散50多年的兄弟,你们在哪?
“我们家共有兄妹8人,如今还健在的5人都生活得不错,惟一遗憾的就是不知道两个兄弟的情况,我的父母亲生前曾经千叮咛万嘱咐,叫我们兄弟姐妹一定要找到他们,让我们一家人团圆。”3月初,宜秀区大桥街道办事处眉山村松园组的马宏曙代表姐弟5人找到记者,希望通过安庆晚报寻找他们失散五十多年的两个兄弟,完成父母的遗愿。
两个兄弟失散半个多世纪
马宏曙有兄弟姐妹8人,事情还得从1960年说起。马宏曙告诉记者,他听父母生前回忆,1960年正赶上灾荒,家里生活非常艰难。父母那时候已经育有两女两男,以他们那时候的经济条件,根本无法养活这四个孩子……
怎么办呢?父母日思夜想,最终做出一个无奈的决定:把年仅11岁的大儿子马天明和9岁的二儿子马东旭送到江苏省常熟市张桥镇的舅父家。在常熟住了半年多之后,舅父也无力抚养他们,只好将他们送到合肥姑母家呆了三个多月,又将两人带回家中。过了几天,舅父帮兄弟俩买好了船票,让他们独自返回安庆。没想到两人途经芜湖时走失了,自此便与家人断了联系。
10年,20年……随着时间推移,亲人们对他们的思念与日俱增,而团聚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在对儿子的牵挂和操劳中,马宏曙的父亲于1997年去世。寻找两个孩子成了母亲最大的愿望。不幸的是母亲胡瑛也于不久前离世。母亲临终前再三交待:“你们还有两个兄弟,一定要把他们找到!”说到这里,马宏曙眼中泛泪。临终前,母亲嘴里还在一直不停念叨:“天明、东旭,你俩在何方,爹娘日夜念你们,你们为何迟迟不回家?”
两次错过再也无缘相见
马宏曙告诉记者,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兄妹几人就开始寻找兄弟了,也通过亲戚朋友打听消息,但是人海茫茫,应该从哪里开始寻找?一点头绪都没有。而且当时的通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加之两个兄弟后来应该改了名,所以一直没有找到。
他们四处托人打听到的消息是1979年两人曾来过信,上写着“安徽省安庆市北门外大龙山脚下马家松园,马芳朝收”。造化弄人,信件误入他人之手,回信称已无父母和兄弟姐妹。其中一人1979年曾随军路过合肥,打电话给在合肥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姑母,姑母当时没反应过来,心想家里没有当兵的亲属,而后想起来可能就是自己失散的侄子,再去接电话,部队已经走远,这件事也就没有了下文。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世事沉浮,现如今兄弟二人还好吗?如果境遇不错,为什么不回老家看看,是不是遭遇了什么?这些疑问始终萦绕在马家人的心间。这些年,兄弟二人当年住过的老房子仅剩下残垣断壁,还有一个池塘似乎在静静等待浪迹天涯的主人回家。
马宏曙曾问起父母,还记不记得当初兄弟离开家的时候长啥模样,父母只依稀记得长子马天明幼年两个眉上有转窝。如果两个兄弟还健在的话,年纪都在60岁以上了。
马宏曙说:“这么多年了,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每年过年都聚在一起,唯独缺了他俩,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每年我们相聚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他们,如果他们都在,一家人就能真的团圆了,大家清明节还能一起到父母坟前拜祭,告慰父母在天之灵……那该有多好啊!”
相关新闻
- 新春记者行:靠山“治”山 发展生态经济(2016-3-24 13:39:26)
- 花季少女深夜独自一人赴网友之约遭性侵(2016-3-24 13:39:07)
- 百货店内暗藏赌博 八名参赌人员被查获(2016-3-24 13:38:52)
- 政协委员风采录 孟涛:致力社会公益事业(2016-3-24 13:38:26)
- 朱承明:坚守深山38年 给留守儿童既当老师(2016-3-23 14:03:22)
- 公司人事总监未签订劳动合同 是否支持赔偿(2016-3-23 14:03:03)
- 新春记者行:“一师一校”的刺痛与感动(2016-3-23 14:02:38)
- 打造“互联网+”销售模式 把乡愁“捏进”(2016-3-23 14:02:13)
- 安庆好故事:联手救助尿毒症女孩(2016-3-23 14:01:54)
- 增加班次加密发车 公交服务清明祭祀(2016-3-23 14:01:37)
更多新闻排行
新闻推荐
- 欲诱奸精神病妇女 依法被追刑责
- 小学生用“文言文”写考试作文惊呆老师
- 三车连撞,三死一伤 事发206国道怀宁县高
- 同学聚会一人酒后开车身亡 家属向同桌十余
- 成人用品店开在学校附近 家长担心影响孩子
- 起纠纷后 男子怒砸按摩店
- 突降春雪 近万亩高山茶园受灾
- 少年两次被撞 谁之责?
- 多人为发财出歪招 POS机上一夜“空套”45
- 90后青年救火受伤称“不后悔” 群众为其捐
- 火车站灯饰出故障
- 医生之间发生冲突 卫生室停诊村民看病不便
- 300余辆电瓶车“霸占”吴越街
- 电话打来真是询问路况的?
- 被举报吸毒者 竟是在逃疑犯
- 太湖两男子 醉驾被判刑
- 被开除公职后仍谎称警察 行骗十万元锒铛入
- 男子吸毒后情绪亢奋被抓
- 安庆好故事:怀宁在外创业村民回乡为病重
- 新春记者行:“一师一校”的刺痛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