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黄镇:长征途中的“红色画家”

  黄镇生平事迹陈列馆内,陈列着黄镇将军长征途中画作的复制件。25幅画作纸张大小不一,线条或粗或细,笔墨或浓或重。尽管只有一种颜色,但黄镇将军毛笔下的红军战士、少数民族群众,乃至沿途的自然环境都栩栩如生。这些画作,不仅是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片断纪录,也是珍贵的艺术品,体现了黄镇将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


  图为市民观看黄镇将军的画作

  10月28日上午,安庆晚报记者来到黄镇生平事迹陈列馆,与许多市民一起,观看黄镇将军在长征途中,用毛笔所画下的25幅作品,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艰难险阻 记录长征瞬间

  在黄镇将军的25幅画作中,有红军战士的特写,有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有战争的场面,也有对沿途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的描写。

  在“过湘江”画中,远处高低起伏的山脉绵延不绝,天上的云彩形态各异;近处红军战士们背着枪、挑着物资,个个身姿挺拔,迈着大步,整齐地列成一队,向河对岸行进。

  黄镇生平事迹陈列馆管理办主任张文胜向记者介绍:“‘过湘江’这幅画,反映的是‘湘江战役’时的情景。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搏战、接连突破三道封锁线,冲出敌人的重围后,又在湖南道州附近渡过了潇水,红旗直指湘江。红军的西进,震惊了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急调四十万大军,分三路进行追击堵截。敌军利用湘江这一天然屏障,在湘江东岸,湘江与潇水之间建立第四道封锁线,形成一个口袋,妄想在这里将红军一举消灭。”

  张文胜说:“这是长征中的一次重要的战斗。红军指战员们英勇奋战,在全州以南湘江东岸与敌人激战七天七夜,付出重大的代价,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堵,渡过了湘江。”

  “翻越夹金山”的故事,在黄镇将军画作中也有体现。在黄镇将军的毛笔下,夹金山高耸入云、白雪皑皑,到处都是陡峭的悬崖。在崎岖的山路上,红军战士们结队而行,有的刚刚行至山脚,有的战士则艰难地行至半山腰。

  张文胜介绍:“红军穿过泸定桥,继续前进,来到川西高原。在这里,红一方面军经历了险恶艰难的行程,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并在川西北的达维、懋功等地,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合。”

  画笔不辍 长征珍贵史料

  “位于邛崃山南端的夹金山,海拔有4000多米。远远望去,山峰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红军战士们行至山麓时,气温突然下降,脚下的路已冻得很硬,并铺满晶亮硬滑的积雪。爬上山腰,四周都是白雪,左边是深厚松软的雪岩,右边是陡立险峻的雪壁,下面是雪的深渊,银光炫眼,不能久望。尖兵班在冰雪上凿些窟窿,小心地前进,一个跟着一个,手拉着手越往上爬。当时正值6月,战士们身上穿的只是一件单衣,抵不住风雪的侵袭,脸上、身上像被尖刀刺着。战士们的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了,十个脚趾冻得又麻又木,深一脚浅一脚的。空气越来越稀薄了,胸口好像压着千斤重担,透不过气来。许多战士感到呼吸紧迫,头晕脚软,浑身无力,一步一喘,一步一停。如果有人在这里停步坐下,就会永远起不来了。一些体弱多病的红军战士,就在这里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张文胜介绍。

  “下雪山的喜悦”则是描述红军战士们翻越夹金山后,下雪山时兴奋的心情。整幅画色彩明亮,山坡看上去也和缓许多,并不那么陡峭,红军战士们背着枪,大步往下走。

  “任凭风狂雨暴,红军战士鼓起劲头往上冲,终于到了山顶。抬头远望,一片洁白,山顶上的一段道路是曲折的盘道,绕着夹金山的主峰,蜿蜒而过。这个时候,战士们愉快地吸了一口气,便开始往下走。按照以往的经验,原想下山会省点劲,哪知下山并不比上山轻松,身体总往下滑,稍一疏忽,一溜就是十几丈远。即使这样,战士们还是谈笑风生,有的还故意像溜冰一样,顺势向山下滑去。战士们脚踏着雪水跑下山,不时回头往上看,一片白茫茫的雪山,已经被远远抛在后头。”张文胜告诉记者,这是黄镇将军对下雪山情景的描绘。

  除了红军作战、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场景,黄镇将军的画作中还有一部分生活场景。在“牦牛”的画作中,黄镇将军对藏族地区的牦牛进行了特写,并配上这样的文字:藏族聚居地区是牦牛的故乡。披满长毛的牦牛,身体庞大,四肢粗短,通身有暗褐色长毛。它耐寒负重,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峻岭间善驮运,跑起来非常快。牦牛的肺发达,脾胃功能强,皮毛厚实,能够适应青藏高原海拔三千米以上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初次看见,很新鲜。

  在“草叶代烟”画作中,一名红军战士嘴里叼着的烟袋里冒着烟,手上拿着一片草叶,下面的桌子上垫着一张纸,纸上是从草叶上撕下来的碎屑。黄镇将军是这样描述的:到了藏民区,吸烟的同志忙着了,哪里还有香烟,连水烟也没有。发现了一种草,听说可以当烟吸,吸烟的都遍处寻了,自己折自己造,吃起来也还有味道——别有味道!

  艺术创造 有着重要意义

  张文胜向记者介绍,陈列在馆内的25幅画作尽管是复制件,但大小、样式甚至是纸张的做旧,都与原稿一致。

  在谈及黄镇将军当时作画的条件,张文胜说:“毛笔都是黄镇将军自己做的,很少有铅笔。没有墨,他就将锅灰刮下来,做成墨,在纸上作画。黄裱纸、对联、少数民族的土纸,能找到什么样的纸,就用什么纸作画。”

  黄镇将军在关于《长征画集》的回忆中也提到:“长征两万五千里,我画了整整一路,大概也有四、五百张。我画画的纸也是五花八门,是些红红绿绿,大大小小不等的杂色纸……。”

  采访中,市民余先生告诉记者,红军长征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在今天也有着重要意义。“只有能吃苦、肯吃苦,才能助力我市的经济建设。就整个长征过程来看,我们没有走别人走过的路,长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我们没有照搬别人,而是结合我们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而且已经被检验是正确的路。当前,我市在‘四个强市’建设中,也要结合安庆自身的实际,结合我们人文、资源特色,走出我们自己的路才行。”

  前来观看黄镇将军画作的谢兰靖是桐城人。对于黄镇将军画作中体现的长征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有自己的理解:“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黄镇将军仍然坚持作画,在他的画中甚至是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是十分乐观和浪漫的。当下尽管经济压力大,我们要学习黄镇将军的这种精神,为安庆经济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张文胜告诉记者,为配合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黄镇生平事迹陈列馆也开展了系列活动。“我们投入了几十万元,对黄镇将军的画集做了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增加了幻影成像、VR等,以提升广大市民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这25副画作,真实地记录了红军指战员们长征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它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士气,在今天也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安庆市民,我们在观看《长征画集》的过程中,要吸收画作中反映出的红军长征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本职工作做好。”

 

关键词:长征黄镇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