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黄铺村:“五指成拳”走出脱贫路

  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位于该市牯牛背水库后梢,水里不能养鱼,滩涂不能种植,没有了“靠水吃水”的致富途径。全村768户2748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57户1780人,贫困面高达65%,是省级贫困乡镇贫困村之一。近年来,该村通过“能人带动”、“帮扶造血”、“托底保障”三条腿并行,走出了一条颇有成效的脱贫之路。


 农林专家指导村民种植紫薇花。吴明 胡瑞琨 摄

  能人带动“致富心”

  50岁的汪孔友早年在外打工,妻子在家务农,两个孩子上学,一家人勉强糊口。2014年,汪孔友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两委积极扶持下,汪孔友回乡成立了油茶合作社,发展了100多亩油茶,并带动47户村民发展油茶200多亩。另外承包了村里的茶叶加工厂,年加工销售干茶1000多斤。汪孔友一举脱贫。

  今年,汪孔友家又新添油茶脱壳机,油茶籽收获在即,这几天,他正忙着整理晒场。汪孔友坦言:“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有一种成就感。”

  退伍军人胡国玉的前院里晒满了花生和玉米,后院里养了四、五十只鸡鸭。胡国玉所在的刘老屋村民组背山面水,地势平缓,隔河十几户人家大多是青砖小瓦房,早被村两委看中,极力动员他们搞农家乐。胡国玉备好了瓦条,准备把房子翻新翻新。“我老伴的厨艺不错啊,要搞得好,再动员媳妇回来。”该村民组项爱琴、王文飞家纷纷扩大种菜、养鸡规模,准备为农家乐提供新鲜的食材。

  村委会计生专干、妇女主任李根丽以懂电脑的优势,利用便民服务大厅,承担了“村邮乐购”项目,今年首次通过电商为村民销售了100多斤干茶,客户遍及北京、甘肃、哈尔滨、湖南、河北等地。

  托底扶贫“有保障”

  黄铺村有五保户87户、89人,低保户39户、126人。包括低保户在内自身发展力不足的90户,是该村两委重点关注的对象。为保证“孩子有学上”、“贫病有医疗”。桐城市林业部门多年来结对帮扶黄铺村,64名在职职工对口帮扶79户农户。家有读书郎的,保证其上学无忧;家有病人的,保证其就医有门。今年以来,职工个人为贫困户捐款达2.12万元。

  黄铺村积极推进地质灾害点移民搬迁,彻底解决贫困隐患。2015年,村里出资10多万元,解决水、电、路问题,把位于地质灾害点的上罗村民组11户、42人搬迁到下罗村民组,还为每户争取了2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和1万元地质灾害搬迁补偿金,有效缓解了搬迁户资金压力。搬迁户吴兵说:“一家老小的安全有了保障,就可以一门心思寻求致富路。” 大河有水小河满。村两委给补贴,自来水入户率提高到90%。每年从村级集体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用于贫困户大病补助。该村新农合参保率100%,“病有所医”有保障。

  帮扶造血“显力量”

  黄铺村有2万亩山场,在桐城林业部门帮扶下,黄铺村做活“山”文章。近三年来,农户新辟茶园280亩,油茶200多亩。全村现有茶园3000多亩,油茶500多亩,群众有了“绿色银行”。

  该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大伟是林业部门下派的年轻干部。三年来,他先后组织成立黄铺村花卉种植合作社、城西湖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农家乐。4个村民组94户农户以土地入股花卉合作社,村里包种苗、包栽植、包技术、包营销。收益分成是7:3,群众得大头。每亩地套种80棵紫薇。对此,村民吴成林算了一笔账:“紫薇现在市场价是每棵100元,三五年就可以出售,有收入。”

  该市林业部门还与银行协调,促其将境内的黄铺信用社无偿捐赠给了村里,解决了办公场所问题。分批安排贫困户户主担任防火护林员,给予工作补助资金。推行政策性森林保险,对该村林业项目贷款和农民林业小额贷款,优先安排中央财政贴息。奖补松材线虫病除治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奖补资金4万元。今年黄铺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林业部门一次性支持10万元。

  “村里有集体茶园200亩,有一个茶叶加工厂,明年再建一个,满足村民茶叶加工的需求,另外建一座千伏光伏发电站。”村支书毛玉春掰着指头说,黄铺村有山有水,境内有白龙井、鲶鱼地、歇马亭、程芳朝墓地等。“在乡村旅游上想想点子,五指成拳,有盼头就有劲头,村出列、人脱贫没问题。”

  记者手记:

  新常态下,一轮又一轮的扶贫帮扶、扶贫攻坚,是各级各部门的重要之事。许多百姓在真帮实扶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快速奔向小康。

  黄甲镇属纯山区镇,今年,该镇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重的政治责任来落实,全力以赴坚决推进。

  他们的办法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质财富给予满足的只是一时的温饱,改变落后的思想才是解决困难、走出困境的良方。在全面脱贫攻坚的战役中,乡镇通过多轮次走访贫困户,了解帮扶动态,掌握群众需求,共谋脱贫大计。

  当前农民最需要的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即坚持长期灌输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农民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坚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农民更新思想观念提供组织保障;坚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不断促进农村新型经济的建立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

  终究,山区贫困群众将满眼欣喜。 (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