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姐有话说:
岁末年初,当孩子们正在庆祝自己长大、长高之时,我们这些成年人又开始沉浸在回忆里,忍不住感叹这些年是怎样走过、时间都去哪儿了。一年又一年,我们在长辈们的唠叨中成长,变成了今天的模样,那些曾经最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反感的话语,竟成为心中挥不去的念想,每每想起那有点琐碎的唠叨,心中总是暖暖的……
学习篇:“不好好读书,长大拉板车去”
惠姐的女儿前段时间期末考试,临考前我几乎每天叮嘱孩子——“看清题、多检查”、“认真的态度是学习的法宝”、“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当孩子眨巴着眼睛说:“妈妈,我担心自己考不到一百分。”惠姐立马心软了,“尽力就好”是唯一的回答。
“还是现在的孩子幸福,我小时候,妈妈成天唠叨着,‘不好好读书,长大就去拉板车吧’。有好多年,我真的以为拉板车会是我今后的出路。”“慧眼发现”的微信群友“搁浅”大学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政府部门当公务员。她说自己从小长得小巧玲珑,每当听到妈妈的这句口头禅时心就一拎,担心着自己将来怎么能拉得动那么沉重的板车。
“虽然小时候极其厌烦妈妈的这句唠叨,不过兴许我后来发奋学习,她的唠叨还是起到了威慑作用。”“搁浅”说,小时候哪里想到现在安庆街头难找到板车的踪影,而童年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如今经常回味妈妈的唠叨,并讲给自己的女儿听。
长辈们关于学习的唠叨种类繁多,群友“白沙”说:“我小时候只要不好好写作业,爸爸就说要把我身上的懒筋抽了。”群友“徐达”说:“我爸的口头禅是‘养儿不读书,不如看头猪’。现在我总拿这句话逗老人家,问他这头猪养得还不差吧。”
微信群友“夏天”说:“我读书那会儿,每周去爷爷家,临出门时爷爷都会叮嘱一句‘发狠啊’,意思是叫我用功学习,这三个字陪伴我熬过了整个学生时代。可惜那时年少无知没有听老人的话,现在爷爷已经不在世了,但那句‘发狠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辈子是忘不掉了……”
德行篇:“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微信群友“白露”的老家在桐城,受当地文化影响,“白露”从小家教非常严格。“长辈对于孩子们的德行要求很高,有时站相、坐姿不好看都能引来一顿教训。‘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句话,我觉得从小就回响在耳边。尤其是我妈,在说这句话时前面还要加上‘姑娘家’三个字以示强调。”
“白露”还说,小时候父亲希望她做事情要尽量周全,万事都要提前准备。“‘晴带雨伞,饱带干粮’这句话让我小时候经常被同学笑话,因为通常大晴天我还带把伞上学,不过总有蒙对的时候。长大后,父亲见到面还爱和我说这句话,只是有时会解释说是让我要学会未雨绸缪。原来这才是父亲要表达的意思。”
健康篇:“记得回家吃饭”
惠姐翻看“慧眼发现”微信群的聊天记录,发现群友们不断发来长辈的口头禅,这其中有关健康方面的占大多数,由此可见长辈对孩子的关心和呵护。“多喝水”、“出门注意安全”、“早点一定要吃”、“衣服多穿些”......数不尽的唠叨萦绕耳边,有些还在继续,有些已不再听到。
正是这些唠叨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时间就在在温情的絮叨中不知不觉地流逝了,一年又一年......
细细梳理,惠姐觉得长辈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温饱,因为有关“饮食”的口头禅最多。
“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大院里,每天十几个孩子一起出去玩,经常到了饭点都忘记回家,‘记得回家吃饭,再不按时回来,没饭给你吃’......妈妈们总是在我们这群调皮鬼出门时不断叮嘱,就怕我们误了饭点饿坏了,结果伤了胃。”微信群友“自娱自乐”说,其实当妈的都是刀子嘴豆腐心,熊孩子虽然将妈妈们的叮嘱当作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可当妈的到了饭点照样不厌其烦地满院子呼唤孩子“回家吃饭”,孩子误了饭点回家照样有饭吃。
“‘记得回家吃饭’,直到到现在还是我妈的口头禅,只不过以前是我出门前老妈必说的话,现在变成每通电话里必说的内容。”“自娱自乐”对惠姐说道。
慧妹有话说:
如今在超市内,为消费者提供免费试吃已成为众多商家推广产品的常用手段。从各式各样的酒水饮料到饼干、面包、零食,再到切块水果,试吃的商品种类日渐丰富,不过也有超市不提供试吃的商品。消费者究竟该如何对待试吃,网友对此看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