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新影院票房坚挺红火 老影院经历冰火两重天

  2016年,电影市场持续火热,全国电影总票房稳步增长,我市电影市场亦不例外,电影票房超过4500多万元,从1953年我市第一家电影院建成开放到如今的一派火热,市场如大浪淘沙,几家欢喜几家愁。

  电影院和票房同步增多

  电影市场的火热有目共睹,在我市落户的电影院不断增多,仅2016年我市市区新增电影院就有4家,我市电影院累计达到22家,其中市区有13家。

  与电影院不断落户的同时是我市电影票房的不断攀升,据市文广新局影视管理科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市电影票房达3200多万元,2016年这个数据便增长到4500多万元,其中城区的13家电影院的总票房近4000万元。

  这13家电影院中,排名第一的是位于双岗路的某电影院,该电影院于2014年元月开业,共6个放映厅,1447座,每天放映36到38场电影,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年该电影院的票房便达到1047.5万元,观影人次达33.9万人,2015年票房稳步增长达1594.6万元,观影人次也稳步增长,达55.1万人,“2016年,票房略有回落,累计1276.4万元。”该电影院店长程娟介绍。

  “票房有所回落的原因并不在于不断落户的电影院的冲击。主要受影片质量的影响,全国的总票房在2016年的增速都是放缓的。”程娟认为,“我们电影院已经经营三年了,客户群目前已经比较稳定。”据程娟介绍,电影院的观影人群一般集中在20岁到40岁之间,一般大型节假日或热门影片上映的时候票房会有明显增长。

  老电影院的浴火重生

  与程娟所言的“并不受到兴起的电影院的冲击”相反,人民剧院的总经理张群生坦言“竞争之下压力山大”。

  位于人民路的商业步行街上的人民剧院历史悠久,建成于1957年,曾名“人民大会堂”,主要用作于会场和政府演出的场地,1979年开始放映电影,2010年开始放映数字电影,是我市第一家数字影院。

  “我们是从电影的起伏中走过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电影最红火,90年代迎来寒潮,2001年到2003年应该是电影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天放映下来票房不到200块钱,根本没办法生存。”张群生回忆着,随后他们开始找出路。

  2010年,人民剧院从并不宽裕的预算中拿出了20多万元,购入数字放映设备,成为我市第一家数字影院。半年之后,成本就收回来了;2013年票房成倍上涨达125万元,2014年票房近150万元,“数字影院越来越多,刚开始的时候影院和观众是在同步增长的,我们并没感受到太大的冲击。但是最近两年这种冲击越来越明显,2015年我们的票房下滑到不足100万元,和他们相比起来我们的设备和环境都没有优势,唯一的优势就是我们票价比较低,我们挂的都是最低价。”

  2016年,人民剧院票房有所回升,达到151万,对于2017年,张群生并不乐观,表示“压力很大”。

  市场洗礼后走向公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老电影院都能有人民剧院的契机和魄力。

  更多的是在市场淘沥下的退出,星光、解放、胜利、皖江,这些烙在老安庆人记忆中的电影院名字似乎成了历史。

  沿着人民路商业步行街往西而行,到黄梅戏会馆,拾级而上,从一个美容院背后穿过一个小巷道,再转个弯走一段漆黑的过道便到了新光电影院的办公室,办公室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装修,摆着现在几乎看不到的掉了漆的木头老柜子、匾额。55岁的王春便等在办公室里,他向记者回忆着:“我是1982年毕业的,分配工作的时候,我特别要求要到电影院来,那时候电影院红火啊,亲戚朋友买票还要托我。”

  1953年新光电影院建成,这是我市解放后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享誉皖西南的一家电影院,但随着有线电视的兴起,电影院走上了下坡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星光电影院的座位从1000个缩减到800个,上世纪90年代,电视普及、互联网出现,“难以为继,2004年我们开始租赁经营。”王春说,也是在同年,20多个职工大部分都“出走”,自谋职业。

  2010年,星光电影院开始依托文化部门放映公益电影,每场电影享有200元的补贴。

  “那2004年到2010年之间你做什么?”记者问道。

  “企业并没有解散,行政上还有事情需要做,比如走的那十几个人的社保之类的都还要缴纳。”王春说,“还有就是收房租。”包括黄梅戏会馆以及巷口的美容院等租赁的都是新光电影院的房子。

  依靠租赁为生的还有解放、胜利影院等,而新光电影院和解放、胜利电影院共同承担起我市每年1500场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国营企业的老电影人们在夜幕里扛着设备走向广场、社区、工地,为居民们放映着公益电影,在市场之外彰显着温情。

 

关键词:影院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