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恕杰和琚立新是怀宁县金拱镇高湖村内一对普通夫妇,和当地不少家庭一样,丈夫做点小本生意,妻子下地耕作,这就是他们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2年,一次机缘巧合,二人萌发了在家里开杂货店的念头,一大家人齐聚一堂,为他们出谋划策,最终一家杂货店诞生了,取名“惠民”,转眼间一开就是15年。
15年间,杂货店不断“升级改造”,他们挣钱的路子也逐渐拓宽,日子变得越来越红火,一双儿女也长大成人,顺利跨进大学校门。二人不禁感叹,“我们的生活平凡却幸福,幸福的生活就是知足常乐,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不离不弃,相互扶持,相互关爱。”
琚立新在杂货店里。
小小杂货店迎来春天
1月29日正值大年初二,是出嫁女儿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走亲戚的日子。一大早,汪恕杰和琚立新的杂货店里,来买东西的顾客就络绎不绝了,大人买一些走亲戚的礼物,小孩则拿出新收到的压岁钱买上一些鞭炮和零食。
40平方米的小店里,琳琅满目的杂货和礼品堆得满满当当,即使有两个孩子帮忙,汪恕杰和琚立新也忙得不可开交,连和来拜年的亲戚好好聊上几句都变得“奢侈”起来。
汪恕杰说,开店15年来,不敢说日日都开着门迎客,但休息的日子不超过10天,他是可以拍着胸脯保证的。
记者问起他怎么想起开杂货店的,琚立新感慨地说:“起初我们主要经营的是文具,因为村小学离我们家不远,2002年那个时候学校也有二、三百号学生,而学校周边没有店,感觉有市场就开了。”
汪恕杰接茬说道,实践证明当时他们的“创业理念”是正确的,他们不但抓住了学生市场这块“大蛋糕”,而且后来随着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多,店的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广,从文具到村民的生活必需品,品种慢慢地丰富起来了,生意自然越做越兴旺。
“现在村里的孩子都去高河镇上学,村小学七个年级总共就20多个学生,学生客源少了许多,却丝毫没有影响杂货店的生意。”汪恕杰自豪地说,因为他们早已摸索出一条“产业升级”之路,顾客有什么需求他们就进什么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在店里买不到的东西”。
挣钱路子越走越宽
除了靠开杂货店补贴家用以外,夫妻二人以前的旧行当也没落下,反倒如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挣钱的路子竟然越走越宽、越走越顺了。
过去汪恕杰在外面做些小本生意,后来为了杂货店进货方便,2003年特意购买了一辆运货三轮车,每隔上一、二个星期就去城里拉些货回来。那个时候,村里的交通还没现在这么便利,每次去进货的时候,汪恕杰就会顺道捎上几个村里人进城,收到的钱也能够抵几个油钱。
再到后来,三轮车渐渐淘汰了,汪恕杰又开动了脑筋,他去驾校学习了驾驶技术,拿到了驾照,2005年花了4万元钱购置了一辆小货车,不但给自家杂货店拉货,还可以给周边的一些工厂运货。
儿子琚炜说:“我爸自从开车后,在外面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了,人脉广了,也能多拉些生意回来。”
2013年底,汪恕杰又购置了一辆同款小货车,这已经是他买的第三辆车了,“每天都有活儿,每年都要跑个6万公里,安庆到首都北京才1200多公里,相当于到北京几十个来回了。车老旧了报废也属正常,现在条件好了,旧车报废了再换一辆新的便是。”
妻子琚立新在看店之余,田里的农活也没丢下。她说,种了这么多年的地,怎么说也是不能放下的。
“棉花、油菜、红薯、萝卜、大白菜……这些作物我还在一直照料着,一是自产自销,二来自家种的菜天然环保,城里的亲戚们都爱吃,逢年过节的时候我都会让他们带些回去。”
同15年前相比,汪恕杰一家子的收入翻了好几倍,手头变得宽裕起来,1995年盖了三层楼房,前两年又花钱把二楼重新装修了,日子是过得越来越滋润。
开店有欢乐也有烦恼
孩提的时候,多少人的梦想是开一家杂货店,想吃什么,手往货架上一伸,想玩什么,再也不必跟着大人屁股后边要钱。小小杂货店,满足了不少人童年所有的念想。
儿子琚炜和女儿琚岱的童年就在这间小小的杂货店里度过,相对其他同龄人,从小他们物质上是非常丰富的,童年的他们整天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待到长大之后,才一一领悟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
“农村有一个普遍现象,不论开什么店都会碰到赊账的,我家的杂货店也不例外,少的赊几块,多则几百块。要么讲月底或年底一同结算,要么说等工资发了再还,村里人相互之间都认识,拒绝的话实在不好意思说出口。”琚炜回忆说,有人过了很久才记起还欠账,还有人欠钱跑了,根本找不着。他粗粗估算了一下,外面欠店里的钱,上万元肯定是有的,最久远的欠账可以追溯到十年前了,“赊账在农村太普遍了,实在没有什么好法子杜绝。”琚炜无奈地说。
长大后,琚炜还明白了另一件事,为什么大家在杂货店里总能买到他们想买的商品,这源于店里既丰富又充足的货存。虽然方便了村民,可杂货店里进的多余的货该怎么办呢?
“有的货能退还给供货商,退不掉的就只能自己‘消化’了。”琚炜说,这种情况重大节日过后最多见了,“去年春节,店里就剩了好多箱苹果和梨子,送人后还剩了不少,我只好分批次带了三箱去合肥的学校,每天多吃几个解决掉了。”琚炜苦笑道。“我和妹妹即将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无暇帮助父母照顾店面。杂货店开了15年,父母亲都年过五旬,也慢慢步入暮年了。我们估计不到店会开到何时,但只要还营业一天,就会惠村民、送便利。这家小店承载了我们一家人满满的回忆,它推动我们不断向前,追寻平平淡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