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时开始书写逐渐远离了生活
惠姐最近碰到了一件超囧的事。
为了让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多欣赏一些古诗词,惠姐特地买来一本精美的笔记本,把自己认为适合孩子诵读的诗词一首首工工整整地抄到本子上。这片良苦用心,自己都被深深感动了。前不久惠姐碰到当老师的女闺蜜,还特意拿出本子来炫耀一番,不料却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透心凉啊,闺蜜拿起本子翻阅了几张,仔细看看惠姐的“书法”,就很不客气地评价道:“看得出你对孩子是真的用心啊,就是字难看了点,二年级的孩子正处在汉字写作的形成期,你写的这笔字,孩子看多了不太合适吧……”
太久没有好好写字了,键盘和触屏已经让我们快忘了隶书、草书、楷书之类。
“慧眼发现”的群友“悠然”感叹道:“说实话,我都不记得自己正儿八经提笔写字是什么时候的事了。现在除了收到快递包裹的时候在快递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就和纸笔‘绝缘’了。”
“以前上学那会儿,可以凭借着一笔字辨认出是班上哪位同学。”1982年出生的王珂是我市的一名公务员,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刚刚参加了高中同学聚会,聚会结束后每人领到一本纪念册,不少同学都在上面留下了几句手写的祝福语。“我回家后把当年那本毕业纪念册找出来,两厢对比发现,每个人的面貌变化倒不大,可那些手写的留言祝福字迹差别就太大了。”王珂说,他明显感觉大家的书写水平大不如从前了,电子化时代同学们已经上基本告别纸和笔,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当中,与文字打交道多靠敲击键盘。
饱含墨香的书信是弥足珍贵的情感“桥梁”
书信,曾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拥有悠久的历史,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书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信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对家乡父老、对爱人、对朋友……),还起到了报平安的深层含义。泛黄的信纸,工整的字迹表达的是情意绵绵的问候,更可贵的是能够长久保留下来,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财富。唐代王驾的《古意》诗有这样一句:“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至今读来仍让人感动不已。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情书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惠姐的一位朋友张女士就有这样的回忆:“我父亲小时候是读私塾的,他坚持用毛笔写信到70多岁,那笔狼毫小楷漂亮极了。我和哥哥在外读书时和家里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书信。后来手机进入生活,我们的习惯渐渐改了,可父亲的习惯变不了。我和哥哥打电话回家,老爸从来不愿意接听,用他的话说就是“讨厌你们‘言而无信’”。我和哥哥过去上大学期间写回家的信被老爸珍藏了好多年,他有事没事的都要拿出来欣赏咀嚼玩味。”
惠姐的这位朋友张女士,自小在父亲的教导下练就一笔好字,可她也坦言自从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拿笔的机会越来越少。她说:“我好久没有真正提笔写字了,难得填写一份表格,发现自己不但提笔忘字,字还很难看,着实令人汗颜啊。我是个喜静的人,没有玩牌等嗜好。儿子总和我开玩笑,‘老妈退休后的日子怎么打发啊?’我想好了,除了锻炼养生、伺候我的花花草草之外,闲暇时间背背唐诗宋词、练练毛笔字,不亦快哉!”
还好仍有人坚持手写
惠姐和“慧眼发现”栏目的微信群友闲聊一番,发现至今仍保持写字、练字习惯的还是大有人在。群友“蓦然回首”说:“我看到喜欢的句子喜欢随手摘录下来,几年坚持下来已有厚厚一本,被同事笑称为‘励志语录’。迷茫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会给自己很好的指引!”
群友“开花的石头”说:“我喜欢在学生的作文本上认真书写、用心批注。我留下的不仅是俊逸的文字,更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尊重,也展示钢笔书法的魅力。”
坚持书写的人总是能体会其中好处的。惠姐的一位妹妹,1987年出生,人长得好看,字也写得漂亮,琴棋书画都能信手拈来,即便现在到了需要为生活奔波的年纪,依然保持着每日读书练字的习惯。特别是在休息日里,放一段古典音乐,看一本书,把自己觉得喜欢的字句片段摘抄下来,就这样安静地独自过一个下午,惠姐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不知道大家的看法是怎样。
惠姐有话说:
过去人常说“字如其人”,可现如今电子化时代,人们日渐习惯了通过敲击键盘完成原来由纸笔来实施的书写程序,本来可以彰显个人特质的字迹很难看到了,于是书写反而更显珍贵。你有多久没提笔写字了?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惠姐因工作需要经常和文字打交道,可也只有在采访的过程中速记一些内容,谈不上好好写字。重拾纸笔,相信会带给你电子产品给不了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