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骑路市场变迁记

  骑路市场是创建中的一个难题,一边是商贩的生存需求,一边是周边居民的生活需要。宜城街道吴樾社区将创建标准和人性化工作相结合,以引导商贩入店经营、设立志愿服务岗等方式,强化管理,最终还路于民。

  “现在的后围墙路宽了,长期被摊贩占据的人行道也平整了。骑路市场没有了,整个看上去比过去清爽多了。”家住后围墙10栋的居民路荣和说。

  路荣和口中的后围墙位于吴樾社区,处于老城区,与东围墙相连。因为紧邻繁华的人民路,受商业辐射带动,商户云集。加上周边居民区聚集,虽是小巷,生意却一直不错。

  路荣和今年70多岁,在这住了几十年,对这条路的变迁还记忆犹新。

  据他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这条路只有几家商店,之后渐渐的多了起来。因为居民有需求,买菜的摊贩也越来越多,路两边几乎都被占据,人行道基本消失了。

  在吴樾社区一份普查中显示,短短200米的路段便有菜贩22家,早点12家。相连的东围墙也达到14家。

  商贩不仅占据了人行道,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路面都是黑乎乎的,早点摊点留下的污渍更是难以清洗。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后围墙、东围墙进行了整治。几十年的混凝土砖路面铺上了沥青,人行道铺上了方砖,围墙重新粉刷画上了宣传画。而感受最明显的,还是骑路市场的整治。

  吴樾社区主任徐雁告诉记者,骑路市场占道经营与文明城市不相符,如果不取缔,后围墙改造的成果便不能保持。但经过上门走访,在后围墙和东围墙摆摊的商贩很多都是曾经的下岗职工,小吃摊、早点摊等是他们唯一生计。

  “一方面他们有生存需求,另一方面,社区的居民也有购买的需求。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以引导流动商贩入店经营的方式为主。”徐雁说。

  记者在后围墙和东围墙走了一圈发现,肉贩、菜贩都进入了沿街店铺内,过去伸到人行道上的棚子全部清除,摆在路面的桌椅也收到了店铺里。东围墙一处原先油乎乎的路面变成了小花园,给社区增色不少。

  “现在这个店面一个月300块,平均一天10块钱。摊子收到店里对生意有点影响,但环境干净了,我们也支持。”菜贩郑德胜说,门前三包责任书都签了,周边环境我们都会保持好的。

  在引导入店的同时,社区还注重人性化创建。

  社区居民杨善鹏腰椎间盘突出,妻子又有尿毒症,女儿还在读大学。靠着一个修鞋摊补贴生计。在考虑实际情况下,社区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志愿服务岗”,在解决其生计的同时,又达到创建要求。

  “入店经营的社区加强管理和监督,没有租到门面的摊贩我们再引导他们进入附近的菜市场正规经营。”徐雁说,经过整治,目前后围墙及后围墙的流动摊贩全部入店经营,数量也从过去的22家减少到5家,早点6家,东围墙也从过去14家减少到6家。

关键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