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大明村:芭茅山上长出“摇钱树”

  10月10日,记者驱车200余公里来到宿松县陈汉乡,道路蜿蜒,满目皆山。走进陈汉乡大明村,听到最多的是大山之变。

  荒芜的芭茅山绿了。从高处远眺,漫山遍野的茶树、吊瓜绿得醉人,金黄吊瓜果实点缀其间,村在林中,家家户户庭院“长”在绿中,俨然一幅现代版桃源美景。

  沉睡的大山“活”了。每天从早到晚,山坡间、山路上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村里难找闲人。

  谁曾想到,几年前的大明村,还是一个负债180余万元,贫困发生率高达22.2%的深度贫困村。

  谁又曾想到,今天的大明村,已退出贫困村,已稳步跨入陈汉乡先进村行列,2017年村级集体收入预计超过16万元,立志要摘掉“贫穷帽”。

  这么大的变化,动力源在哪儿?

  找对路子,脱贫压力变动力

  山多地瘦芭茅多,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是大明村贫困的主要原因。2014年,全村1100人中就有贫困人口306人。

  “辛苦干一年,挣个油盐钱。”68岁的贫困户陈正庭回忆,山上荒芜的芭茅山,家里3亩地种植吊瓜一年人均还不到1000元,种点水稻还要看天吃饭。

  为了生存,村民们向荒山要地。发展种养业又怕没销路,赚不到钱,只能回到传统种植。土越翻越薄,年复一年。

  绵延的大山犹如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怎么脱贫”成了大明村人一块心病。

  “要脱贫,必须解放思想,发展产业!”大明村第一书记李勤学说,这些年,村里种过吊瓜,搞过养殖,可都是小打小闹,没成气候。“路子不对,憋多大劲也使不出来。”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成败。大明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醒脑、洗脑、换脑”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安排村支两委深入走访调研,吸收和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思想的碰撞和外地参观白茶、绿茶、油茶种植的切身感受,很快凝聚了发展共识。

  干!消灭荒山,种植茶叶和油茶。茶叶给贫困的大明村带来一线生机。2015年,村集体筹集资金建成60亩茶园,发展集体经济。一听说种茶叶,许多村民都怀疑:“你是不是脑壳有问题?卖不出去咋办?还不如种点粮食实在。”

  产业遇到难题,干部也有脱贫压力。决战贫困,最大的扶贫是发展。“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才能带领群众走上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脱贫新路。”李勤学说。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茶叶、油茶产业保生态、富口袋,路子没错。

  有耕耘就有收获。经过发展,由集体和村干出资参股的茶园已见成效,去年和今年又发展了80亩和60亩茶园,茶叶加工场正在稳步推进中,农户种植茶叶每棵补助0.17元。

  有了龙头示范作用,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高涨了起来。不仅发展茶叶,还发展吊瓜、香菇和其它养殖业。

  “农民心里都有本账,不吃亏、有利益,产业才能落地。”李勤学回忆道,那段时间天天跟村民一起算细账:你自己种粮食,1亩地也就挣1000多元,还没算人工;入股合作社,流转土地有租金,还可以到基地做工……

  在结对帮扶下,贫困户陈礼楷家养了5头黑猪,发展茶叶种植1亩,1.8亩田流转给村合作社,申办了低保救济和合作医疗保险,并领到了生态补偿和农业补贴1千多元;陈礼楷还在自家楼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并并网,一年增收3千元。陈礼楷妻子也被就近安排到村茶叶合作社务工,一年收入有5千多元。

  地还是那块地,干活的感觉却不一样了

  村民身份变了。过去是传统农民,现在是“股份农民”“产业工人”,茶叶成了自己的产业。

  为推动了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大明村对产业发展模式大胆创新,出台了《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增收帮扶工作方案》、《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增收合作协议》、《贫困户发展产业代养代管模式委托书》。在全县率先探索出“1十X”增收项目发展模式,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参与1项、自选X个增收项目,为贫困户定制了光伏发电、瓜萎、茶叶、香菇、山羊、黑猪等增收项目,供贫困户自由选择和认领,目前已实现了贫困户增收项目全覆盖。

  路子对了,机制顺了。扶贫力量握指成拳,优势兵力劲往一处使。

  三年来,累计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200万元,86.4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已并网发电,预计年收入9万元,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5万元,为贫困户实现人均增收300元,农业综合治理项目420万元,财政、银行、社会等各种资金综合发力,发挥更大效益。

  产业兴了,山村活了。

  村民陈正庭说,没想到芭茅山能长出“摇钱树”,没想到村里有了太阳能路灯,没想到网络全覆盖,没想到自来水流进每家每户……“凡人用了心,黄土变成金”!

  家乡亮了,心气足了。

  身患多种慢性病因病致贫的曹庆在村干部的帮扶下,曹庆积极转变思想,5月初从湖北省引进种羊40只,大力发展养殖产业,还就近打零工,年增收2万余元。16年,他通过自力更生勤劳致富顺利脱贫出列,对家乡变化他由衷感叹,对致富信心更足了。

  绿起来的大山成了资源,大明村也有了新规划

  “不仅做立体农业,下一步还要在山下开农家乐、搞旅游。”李勤学说,有了资金注入,村里的通组公路、水利兴修、旅游观光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打造农旅一体化的纯自然生态园。

  “这可不是天马行空,村容村貌大变样,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又有林下经济支撑,又有高山优势。”李勤学说,大明村发展农旅的区位和自然优势都明摆着。

  发展起来的问题依然不少。“林下经济怎么扩大?”“茶叶品牌能不能叫响?”“旅游产业钱从哪来?”……但李勤学和村两委相信,大家拧成一股绳,没有过不去的坎。现在村两委干部忙得更欢了,他们脸上总挂着笑……

  曾经荒芜的芭茅山,已是满眼的绿。这绿色,见证了大明村人的勤劳,孕育着大山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