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林长制呵护那片绿


  “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桐城市全面落实“林长制”指明了方向。桐城市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作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职责,层层压实责任,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桐城样板。截至目前,桐城全市共设立市、镇、村三级林长671名,树立林长公示牌268处,实现重点林区、重点路段全覆盖——

  林长制呵护那片绿

  本报记者 陆 飞 本报通讯员 陈 俊

  671位林长上岗——

  三级林长体系全面建成

  实施“林长制”,是继实施“河长制”之后,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又一重大改革举措,功在当代、利在长远。

  今年9月,按照省、市有关部署,桐城市全面启动“林长制”,并出台《桐城市林长制工作方案》。根据《方案》,桐城全市共设立市级林长11人、乡镇级林长210人、村级林长450人,市、镇、村三级林长体系全面建成。与此同时,全市共设立“林长制”公示牌268块,重点林区、重点路段实现了全覆盖。

  在桐城市率先树立首块“林长制”公示牌的文昌街道交通村,一幅幅令人欣喜的新农村风貌呈现眼前:有路的地方就会有绿化带;村庄里庭院别致整洁,家家花草飘香……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构成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担任交通村村级“林长”的村党总支书记束立新告诉记者,村里把林长制公示牌树在最显眼的地方,上面公布了林长和护林员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工作职责,接受大家的监督。

  “林长制”的实施,使得村里的一山一坡、一草一木都有专员管理,都有了自己的“林长”,其意义在于保山护绿,责任到人。如今,交通村的村民们不仅在房前屋后种起了树、养起来花,而且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明显提高了。

  “‘林长制’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要求,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要求,是促进我市当前林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市长身份担任桐城市总林长的陆应平表示,桐城市明确建立市、镇、村三级林长体系和林长会议制度,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着力实施“增绿增效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产业富民工程”、“道路绿化示范工程”等四大工程,到2020年,实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4%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超过300万立方米,县、乡道路绿化率达90%以上,林业总产值超100亿元以上,实现“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目标。

  端上生态饭碗——

  走绿色生活和发展方式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我的农家乐天天爆满,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达十几万元,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诠释”10月27日,在桐城市范岗镇樟枫村的“田园居”,负责人叶参联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

  位于范岗镇西南角的樟枫村,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目标,确定生态旅游产业为兴村富民的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的绿色大道。通过几年努力,这里已是远近闻名的省级生态村、森林村庄。

  “我们充分利用境内广阔的山场资源,打造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万亩生态园,并举办了三届乡村旅游桂花节,吸引了近40万游客慕名前来,旅游收入超过200万元。”樟枫村村委会主任柯高远介绍说,利用优质的山水资源,让村民借助生态旅游吃上了“生态饭”,走出了一条全民旅游致富之路。

  “能吃上‘绿色生态饭’,除了政府的产业引导,还得益于我们在生态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广大市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桐城市林业局副局长吴福元告诉记者,“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最大的工作力度保护好境内的山水,坚决落实好‘林长制’,实现了林业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吴福元说,“全国绿化模范市”、“安徽省森林城市”、“安庆市造林绿化一等奖”等荣誉取得的背后,就是现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在这里实现了共赢。

  夜幕降临,樟枫村的省级农民文化广场灯火通明,村民们聚在一起,踏着幸福的节拍,欢快地跳着广场舞。“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是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受益者,有了党中央的决策,我相信‘绿色生态饭’一定会越吃越香。”憧憬未来,村民欢欣鼓舞。

  在“绿”上下功夫——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年前,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5年来,壮丽山河画卷徐徐展开,生态文明理念笔酣墨饱,这无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置身于桐城市挂镇村“牯牛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油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荒山林立,年年山火不断。

  “看到现在满眼的生机盎然,真的只能用震撼来形容。”看到绿色重回这片土地,桐城市林业局副局长吴福元感慨万分,“6年的时间,6300亩油茶、1350亩瓜蒌、1000亩山核桃和1500亩油用牡丹,勤劳的桐城人创造了‘荒山变林海,荒地变宝盆’的奇迹,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更加坚定了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

  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桐城市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惠民增收,在“绿”上下功夫、在“山”上挖潜力、在“活”上求突破,在“扶”上做文章,持续实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增绿增效行动。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7479亩,完成义务植树850万株,绿色长廊线路绿化40.6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1.63%。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引下,哪里有绿水青山,哪里就是发展高地。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给了我们鼓舞和启发。”牯牛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华长虹告诉记者,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收357户社员入股,向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535万元,社员户均纯收入1万元。

  五年来,桐城市林业总产值已达43亿元,全市拥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组织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各类花卉苗木及特色经济基地达40家,每年引导1500多农户参与林业经济发展,为250个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增加收入2500余元。

关键词: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