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姐有话说:
天冷了,食欲好了,就连街头也相当配合地增加了很多平日难见的卖零食的小摊。炸米棍子、切糖、鸡蛋卷、山芋角以及柿饼……嘴里的零食,心中的童年,任凭时光流逝,舌尖味蕾还记得当年的滋味……
冬天是让很多女性内心无比挣扎和矛盾的季节。“食欲太好了,对于零食欲罢不能,看到什么就想吃什么,但害怕的是褪去冬衣,又要和身上的脂肪做斗争了。”近日,“慧眼发现”栏目的群友“莹”告诉惠姐,街头的冬日零食新添了不少品种,可最让人开心的是,不少传统零食也常规性地年末回归了。“我今天在龙山路看到了手工鸡蛋卷的摊子,现做现卖的鸡蛋卷,热乎香脆,等不及付好钱就拿起一个塞进嘴里,咔擦咔擦嚼起来。”
说起零食“90”后遇到的零食五花八门,“00”后的零食有了洋玩意。已步入中年或者更年长些的市民,对于零食的记忆虽然是单一有限的,却是深刻美好的。1980年出生的市民张雪,五六岁时住在城西司下坡附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在家里只要听见“砰!”的一声响,无论在做什么立刻停下来,央求妈妈装一袋大米,楼道里的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奔向同一个目标,巷子口的炸米棍和米泡的小摊子。
“刚做出的米棍一口咬下去,咕吱咕吱响,嚼起来,透着一股淡淡的米香。吃米棍的乐趣大概是一半在吃,一半在玩。套在手指上,边写作业边吃,心满意足。”“70”后市民丁女士告诉惠姐,小时候吃米棍经常吃得嘴皮都破掉了,就是舍不得放手。
惠姐最近在安庆一家酒店里看到“糖画”,这种“70”、“80”后人小时候最常见的零食,现在的孩子看到了会觉得很稀奇。这是以前校门口最常见的零食,一张画着各种图案的卡纸,中间装一个指针,交三五毛钱转一次,就能得到图纸上一模一样的糖画。
糖画艺人查女士告诉惠姐,这手艺是家传的,她的父亲和爷爷以前都是以卖糖画为生,挑着糖画箱子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养活一大家人。“爷爷和父亲那个时代,以糖稀为原材料制作的糖食种类很多,糖画是最简单的,还有吹糖人、甩糖丝,技术难度更大些。小时候最希望爸爸每天的糖卖不完,剩下来的糖稀带回家,我和弟弟用棍子搅着糖稀吃,可香了。现在才明白,我们儿时的愿望,是父亲最不希望的。”查女士告诉惠姐,每次想到这里,都会怪自己当年不懂事。
回想自己的童年美食,年长一些的老者觉得,儿时过年能吃到一块糖饼就是最幸福的事了,“60”后会怀念曾经的芝麻花生糖,“70”后最熟悉的是糖画,再后来“大白兔”和“小龙人”糖果就成了那时零食界的翘楚。很多人记忆中的零食都和糖有关,这是不是映证了童年的味道是甜的,但惠姐还是要啰嗦一句,糖食虽美味,可不要多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