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为绿色生态筑牢“靠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为了进一步保护好青山绿水,2017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林长制,明确提出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全面保护森林资源。

  建设森林防火体系

  自去年起,迎江区长风乡柘山村村委会主任王文扎就多了一个职务——柘山村林长。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于实施林长制前后柘山村的森林防火工作,王文扎感受很深。

  “还没实施林长制之前,那时候村里的山头上长满了杂草、树木,每次到了冬春季节防火时,我们村防火工作总是有很大压力。我记得有一次,接到通知说山上有火情,我们立马放下手上的工作,从村委会赶去火情现场。跑到山上时已经特别疲惫,每个人都气喘吁吁的,还没来得及歇一会儿,就拿着各自带来的大扫把扑火。火扑灭后才发现,大家身上的衣服在上山时,都被带刺的树枝给刮破了,整个脸被烟灰熏得漆黑,就露着两个眼睛在外面。”1月23日,王文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忆犹新。

  我市迎江区林长制工作自2017年8月份正式启动,随即建立了区、乡(街)、村三级林长制工作体系和林长制网格化责任管理体系。长风乡森林防火核心区围网防护设施建设项目,是迎江区实施林长制“二十大”工程之一,对村级林长包保的山头进行围网,只留下两三个出入口,供森林防火人员上山巡查,这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繁重的森林防火工作压力。

  “实施林长制后,围网工程让我们的森林防火工作轻松了很多。我们每天都安排人员上山巡查,每年还对山头上的杂草进行人工清除。”王文扎感慨道,村民们的防火意识也在林长制和森林防火宣传氛围下有了很大提高,减轻了村里的工作压力,集中设置祭祀焚烧池,彻底杜绝了明火上山,消除了火灾隐患。

  29岁的齐登春,是柘山村专职护林员,对于森林防火工作,他也有着更清晰的认识。“一开始我也觉得防火好像没那么重要,小时候祭祀都是拿纸到山上烧。自从做起了专职护林员,负责村里的森林防火工作后,每年防火季节,每天到防火点做防火宣传,劝说村里人不要带香、纸到山上去烧,自己渐渐意识到森林防火的必要性。”

  柘山村共有5处防火点,每处都安排了2-4人负责看护。齐登春的工作就是在一些特殊祭祀时间点,向村民宣传森林防火;每天到5个防火点检查,上午巡查完后,下午再去一次。除了防火点外,他还要去其他山头看一看,确保没有任何森林火灾隐患。

  去年,我市不断完善森林防火责任、信息、预防和扑救“四大体系”,强化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落实“七级包保”,坚决执行“三个一律”,加大依法治火力度,进一步提升森林火灾的扑救和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继续保持全市无较大森林火灾。

  种林大户转型之路

  加快林业改革、推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市林长制实施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林和景观林十里长廊建设,是具有迎江区特色的林业PPP项目之一。家住长风乡将军村的种植大户何传兵,去年开始的冬梨种植正是该项目的一个缩影。

  今年44岁的何传兵,在当地经营苗木种植已经十多年了。虽然种植苗木的时间长,但生意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多大规模,市场上什么好销就种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这种粗放式的种植方式,也没能给何传兵带来多少经济效益。

  反思总结苗木种植经验后,何传兵认为自己的种植业上再不转型发展,面临的将是经济上的困境。恰逢此时,我市林长制开始实施。“我决定改变之前的做法,去年到山东、黄山等地参观学习,看看别人是怎么发展经果林的,便想在长风乡打造既绿色生态、又能赚钱的经果林。”在考察多地后,何传兵最后选择了种植冬梨。冬梨又叫金珠果冬梨,是国内目前成熟期最晚的梨品种,属典型的反季节水果,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地方生产这种梨。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何传兵请来北京的专家考察土壤与气候。在得知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适合这种梨子生长后,何传兵流转了40亩地,开始种植冬梨。“这种梨开花后非常漂亮,可以让咱们长风乡江堤的绿化变得更美观。它的苗不高,只有一米多,但特别有欣赏价值。”何传兵向记者介绍。

  一期10亩冬梨是去年11月种下的,共有2000株,最快2019年春挂果,第四年将达到丰产期。何传兵告诉记者,他想把江堤一带全部打造出来,让经果林沿线状发展,增大长风乡林业面积,还能给当地增添一处供市民参观、游玩的休闲娱乐场地,从而形成林业产业链。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让林权活起来、用起来,激发林业发展活力,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在潜山县水吼镇,当地一家鹿业基地是国内首个竹园林地梅花鹿生态养殖基地,计划总投资5亿元,流转竹林山场900余亩,建成竹园养殖区28个,放养梅花鹿马鹿1200多头。

  “我们组有36户村民,有山场林地950多亩。流转给他们林地是260元每亩,租期30年。我们还有30多户都在林地里做工,每年也能挣1万多元。”该镇黄龛村徐屋组组长徐卫国介绍。

  如今在我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全社会护林兴林的意识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全市各地都在全力推进林长制实施。桐城市公路沿线绿色长廊建设按照生态景观兼顾原则,全面巩固提升市域公路绿化。太湖县全面改造消灭全县6.385万亩芭茅山。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开展林业招商引资,引导金融及社会资本投资。围绕花亭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发利用,统筹发展森林旅游、生态休闲,改造花亭湖(芭茅山和低效林)林相3万亩。

  望江县武昌湖争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严禁围湖造田、湖泊排污,栽植水生植物,保护湖泊堤岸。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锁定湿地生态红线,继续加强保护区修复和综合治理,遏制武昌湖湿地面积缩减、湿地沼泽化现象。宜秀区全面推进“青山白化”专项治理进度,重点区域坟墓整治率达到70%,青山白化治理面积达到1000亩。在“三沿五区”范围内,绿化造林达到4000亩,退化林修复达到2000亩,封山育林达到8000亩。

  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林长6017名,其中市级林长6名、县级林长168名、乡镇级林长1599名、村级林长4244名,护林员5404名,设立林长公示牌1601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已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