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我市开展精准脱贫助贫困户迈过一道道坎

  2017年,我市按照国务院扶贫办“五个坚持”、“五个转变”的总体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坚持“六看六确保”基本要求,围绕“四单”、“四严”、“四覆盖”,开展精准脱贫全面攻坚。

  产业扶贫拓宽农业增收

  1月31日上午,宜秀区罗岭镇花元村的积雪仍没有融化,天寒地冻,村子里鲜有人走动。1250亩的白水宕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基地被积雪覆盖,白茫茫的一片,鱼塘水面全结着冰,微风时不时刮着,站一会儿就让人感觉冷得不行。

  此时,基地里却有一群人正拿着铁锹铲雪开路,干得特别起劲儿。花元村位于安庆市北部,距离安庆市28公里,全村面积为12.5平方公里,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240人,属安庆市城郊片区贫困村之一。

  花元村扶贫专干谈双龙介绍说,2017年,该村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扶持与各帮扶单位的帮扶下,坚持产业兴村,找准产业扶贫切入点,因地制宜全力推进产业扶贫,打造特色水产养殖产业链。村委会通过公开招标,成功引进白水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基地,优先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合同,解决全村约30人就业,该村南岭组的村民刘珍芹便在其中。

  作为花元村的贫困户,刘珍芹之前依靠打零工赚取不稳定的收入,外嫁的女儿家庭条件也不乐观,不能照顾到他。2014年建档立卡以后,刘珍芹在村里的帮助下,收入逐渐有所提升,生活也慢慢有了改善。

  “今天到基地铲雪,是想做点事。因为到这来做工后,2017年底脱了贫。”刘珍芹说,“来白水宕之前在家种种田,偶尔在村里做几天零工,哪里要人就去哪。有时候一、两个月都没有事情做,一年也挣不到两千块钱。”到扶贫基地就业后,他平时主要给鱼塘里的鱼喂喂饲料,帮忙运输物资,做些杂工,修修路、清理清理杂草,做一天就有80元的工资。

  刘珍芹认真地算了一遍去年的收入账,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变化便是收入稳定了许多,也增加了不少。现在,刘珍芹做工能赚到3000多元;另外以贫困户的名义向银行贷款50000元给企业,每年能领到企业分红3000元;入股白水宕合作社1500元,每年分红300元;每年享受独生子女计生奖补1200元;同时“351”、“180”的健康政策消除了看病贵的担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花元村产业扶贫基地位于S426省道杨新线北侧,与练潭圩相连,总面积1250亩。花元村委会通过将农户的闲置土地进行流转,对白水宕圩千亩面积实行整体规划,改建成水、电、路配套的高标准连片精养鱼塘,利用圩区水资源充足,水质干净等特点进行特色水产养殖。

  花元村通过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全村40%的农户(全村376户,其中贫困户89户240人)带资参股分红,开展“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三变”改革,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为贫困户整户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2017年,花元村32户97人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还百姓丰衣足食之生活

  宜秀区杨桥镇螺山村自2014年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以培植本村经济能人、大户为抓手,成立四家农业合作社,通过三大产业,从帮助自主发展产业、医疗救助、介绍就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就业等四个方面来实施对贫困户的帮扶。村民赵有福通过帮扶自主发展产业,于去年成功脱贫。

  赵有福今年62岁,是该镇螺山村赵湾组人。2015年之前,赵有福在城区的建筑工地打工,平均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老伴齐爱云在家打理家务,种点菜,大儿子赵齐龙在外地酒店做服务员,小儿子赵齐虎也在外地的建筑工地做些杂事。一家人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然而2014年下半年的一场车祸,使得一家的生活发生了转折。

  赵有福骑车不慎摔断了右腿,虽然第一时间被送去了医院,但还是经手术截了肢,后来又安了假肢。前前后后花掉了将近70000元,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不少外债。

  赵有福回忆那段经历说,“那时很难受,腿摔断了,没法出去打工,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一下子就断了,两个孩子也没成家,又背了债,不知道怎么办好。”

  螺山村村委会考虑到赵有福的情况,为其建档立卡。帮扶人刘之青是村书记,他想方设法帮助赵有福,让赵齐龙兄弟俩回家就近就业,为他们介绍工作,同时方便照顾赵有福。

  赵齐龙2015年从外地回来后,经刘之青介绍学了理发的手艺,去年与朋友合伙在枞阳开了家理发店,每个月收入比以前做服务员多了不少;赵齐虎则是学了厨师,如今也在一家饭店当起了厨师,收入日趋稳定。

  说起两个儿子的现状,赵有福很欣慰,不经意间嘿嘿嘿地笑了。“以前我还要掏钱给他们用,现在他们都能给家里贴补些钱了。”

  赵有福还在村里的帮扶下,和老伴一起饲养鸡和猪,进行稻田养虾,将2.5亩土地入股到金螺合作社,并通过小额贷款的方式获得企业分红。2017年,赵有福养了60只鸡,村里通过电商平台帮其销售鸡和鸡蛋,养了2头猪,年底也卖了个好价钱。

  如今,赵有福全家收入能稳定在三万多元,不仅成功脱了贫,生活也开始慢慢恢复到从前的丰衣足食。

  健康扶贫救助大病患者

  “要不是党的扶贫政策好,老伴她去年就不行了。”螺山村大桥组村民方荣舟说这话时,言语间依然也充满了感激。

  去年2月,方荣舟的老伴余梅香突然头晕,“站都站不住,在村里打针不见好转,转到南京鼓楼医院检查后,才知道患有动脉瘤,手术前前后后花了20万元左右。”说到动情时,方荣舟的眼眶发红了。

  20万对于70岁的方荣舟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他自己患有腰间盘突出、动脉管硬化等,劳动不便,更谈不上能有多少收入。已出嫁的女儿不是身体不好就是家庭条件一般,根本没法顾及到方荣舟老俩口。

  方荣舟是螺山村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原本已经脱贫,因为老伴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又返了贫。

  鉴于方荣舟的情况,螺山村按照健康脱贫“351”等政策要求,即贫困人口在省内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的,个人年度自付封顶额分别为0.3万元、0.5万元和1.0万元,超过部分的合规费用由政府兜底保障,依靠医保报销、区应急救助、民政大病医疗救助等方式为其报销解决医疗费用。经过报销与多方救助,最终方荣舟个人实际支付医疗费用仅1万多元。

  去年9月其老伴出院后恢复得很好,方荣舟在村里的帮扶下,通过养鸡养猪、土地入股合作社等方式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去年我和老伴的低保也被调整为农村B类了,今年养的8头猪全都卖掉了,现在手头上开始有所结余了。”方荣舟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螺山村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末的2.7%到2017年末下降到零。村委会主任金玲说,“通过让贫困户土地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扶持贫困户自主发展养鸡、鸭、猪等来增加收入,帮助介绍临时和长期就业,以及教育扶贫资助、健康扶贫救助、危房改造等措施,螺山村2017年脱贫25户86人。”

  2017年,像方荣舟等这样成功脱贫的在我市不胜枚举。全市坚持把产业脱贫作为治本之策,分别给予248个未出列贫困村各20万元,按照“产业化企业+村级经济组织+贫困户”模式,入股落地项目,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种养业项目1412个,对7428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扶就业30630人,建立就业扶贫基地550个。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新增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8.36亿元,“351”、“180”健康脱贫政策稳步实施,三保障一兜底政策累计补偿医疗费用51854.9万元,补偿建档立卡贫困住院患者9.07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