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家国情怀中传承修身好家风

  在桐城市金神镇玉嘴村,说起71岁的退休村书记赵基川,人人都竖起大拇指。他的老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近百岁去世;他的大儿子赵小宁在部队任大校巡视员,他的外孙张健前年应征入伍;老书记自己在村里任职数十载,千方百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基层百姓。谈起家风,赵基川老人不无感慨地说:“好的家风传承,使我这个家族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人穷志不穷”

  “记得小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很穷,小孩子正长身体时总感觉饿,我们兄妹几人有时在父母面前会不经意地表现出羡慕个别家庭条件稍好点的人家。”赵基川老人回忆说,记得有一次妹妹饿得发牢骚,父亲没有大声训斥,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将妹妹拉到一边,耐心地跟她说,饥饿有时能磨砺人的意志,有出息的人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人穷不能气短,家里越穷,我们越要有志向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

  对于年幼的兄妹几人来说,父亲的话显然晦涩难懂,但父亲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深深地印刻在赵基川的心上。“父亲的话让我后来在担任村支部书记,面对村里一贫如洗的困境时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赵基川老人表示,他也时常将父亲的这句话说给他的儿孙们听。

  “再难也要帮助比自己更难的人”

  赵基川老人接着回忆说,记得有一次全家人中午一人喝了一碗稀饭后,母亲慨叹道:“仅有几把米了,就够下顿吃的,往后恐怕就得吃野菜了。”话音刚落,邻居江大妈面带难色地走进屋里,“赵婶,我们家已经好些天没闻过米香了,求你借点米,年底时还给你可行?”

  “那一刻,我们都眼巴巴地望着母亲,示意她不要借米。”但让赵基川没想到的是,母亲笑了笑说,“正好家里还剩一点米,你拿去煮给孩子们吃吧。”说着就将家中仅剩的一点米给了江大妈,江大妈千恩万谢地走了。母亲见赵基川鼓着嘴不高兴,柔声细语地对他说,“现在各家都很苦,不管怎么说,我们家情况比别人家要好一点,应该帮他们一把。”

  贫穷的年代,物质匮乏,赵基川的父母却给了他们兄妹几人最好的“精神食粮”。“无论我担任村干部,还是后来退休办养殖场,或是到现在帮助小儿子打理农家乐,我始终都记着母亲的话,尽己所能帮助困难的人。”在办养殖场时,哪怕收入不多,赵基川也不忘逢年过节慰问五保户、困难户,每年仅此一项开支就多达上万元。赵基川的小儿子也深受老父亲感染,经营的农家乐里的员工大多是家庭困难的村民,每逢传统节日,小儿子同样也继承了老父亲的做法,上门慰问困难家庭。

  “心里装着大家,大家心里才会有你”

  1982年,赵基川担任村干部,一次忙工作深夜晚归时,他的父亲正坐在厅堂等着他。在问问赵基川工作上的事情后,父亲义正言辞地对赵基川说:“我等你回来,就是有话和你说,就你当干部我想提几点建议,首先要经得起监督,处事要有公心,不存私念;二要言行一致,对群众承诺的事就要认真办好;三在工作中既要认真落实好上级要求,还要多考虑群众利益。作为干部,就要心里装着大家,大家心里才有你。”

  父亲朴实无华的话让赵基川受益匪浅,这也成为他日后工作中前行的方向和行动的标准。在其担任村干部的数十年里,无论处在什么岗位上,赵基川都心怀群众,积极为集体、为群众谋利益。引导村里的能人兴办村级生猪养殖场,带动百姓致富;充分利用水面、滩涂引导百姓发展水产养殖,家禽养殖;改造荒山,种植苗木、经济林;逐步修建村组道路,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倡导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一件件、一桩桩为民谋福利的实事很快让赵基川所在的玉嘴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赵基川这个当家人也因此赢得了村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有国才有家”

  赵基川的父亲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一生对国家忠诚不二,赵基川一直被父亲的爱国思想所熏陶,自小就埋下了报效祖国的念头,后来却因为一些周折没有圆梦,但他的大儿子自幼勤奋好学,又在爷爷家国情结的感染下,高中毕业时以优异成绩的考取了军官学校,现在成了部队大校。

  赵基川时常教育孩子们要记住“有国才有家,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才会越来越好。强大的国防,强大的军队,人民才会安居乐业。”2016年秋天,赵基川的外孙子也光荣入伍了,入伍前,赵基川郑重地告诉这个90后的年轻人,好男儿就应该报效国家,珍惜当兵这个人生难得的机会,在部队里好好锻炼。

  “家风是一个家庭及至一个家族发展和延续的精髓,我们这个家庭正是在传承了父辈们良好家风家规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提升。我们也将会把这种良好的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把父辈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一字不落地,一件不落地说下去。我相信,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家规家训一定比金山银山更实惠。”赵基川老人动情地说。

关键词:家国家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