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姐有话说:
春天注定是个忙碌的季节,农民忙着播种,上班族忙着开门红,大学应届生忙着参加国考或其他招录考试,高三学生忙着高考前最后的冲刺……就连幼儿园大班里的宝宝们也正为几个月后成为学龄儿童,开始奔波于各种幼小衔接班,学拼音学速算,不亦乐乎。当然,孩子们的忙碌多半不是出自自愿。惠姐近日在幼小衔接班里采访时,屡屡听见孩子的哭闹声,看见他们不情愿的茫然的表情。“起跑”的年龄越来越早,“起跳”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幼小衔接,究竟要衔接哪些内容,惠姐进行了走访。
幼小衔接课程种类繁多
4月初,惠姐在孝肃路偶遇一位好友,闲聊得知她在陪幼儿园大班的女儿上幼小衔接班。幼小衔接班有什么内容,惠姐表示不解。“能学的东西太多啦,拼音、速算是最基本的,还有珠心算或者传统文学幼儿阅读之类。说到底都是为孩子步入小学做准备。”惠姐的这位朋友汪女士表示,她的女儿大班下学期报名幼小衔接班。“环境影响确实是一方面,班里大部分孩子几乎都在园外报名各种衔接班,但我对她的要求不高,只是希望孩子对学习有个初步认识,以免入学后不适应。”汪女士坦言。
当事者的态度谁能懂
大约晚上8点左右,幼小衔接班下课了,拼音班里的孩子出来的早一些,家长们各个笑脸相迎,向孩子打听着“学了哪些内容,有没有学会”之类的话题。有些孩子能说出一二,有些干脆拉着父母使劲往出口处拽,要兑现上课之前的承诺,买玩具、吃零食、去广场滑冰。
隔壁速算班里的孩子是分批陆续走出教室门的,课堂作业完成顺利的孩子最先出来,手上还拿着一张家庭作业资料。作业没有完成的孩子继续留在教室里,等待老师指导。等待区的家长们开始交流了。“我儿子今天不知道能对几道题。”“糟了,我家那位,肯定是最后一个出来,我刚才过去瞄了一眼,笔都没有拿在手上,正东张西望呢。”“别提了,每次数学课我们家孩子都是最后出来的,没办法我们家是女孩子,语言能力还可以,数学基础就是差一点。”听到这里,惠姐真是惊呆了,幼儿园大班还没毕业的孩子,已经能拿基础好与不好来说事了!
又过了二十分钟,数学班剩下的几个“小不点”也摇摇晃晃走出教室,其中一个小男孩冲进妈妈怀里放声大哭。“我不要上数学,我不喜欢数学……”孩子妈妈一时不知道拿什么安慰,好半天拍拍孩子的背说着,“没关系,我们数学是差一些,那就更要好好学啦,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学的好。”小男孩并没有因为妈妈的安慰停止哭泣。
“抢跑”的意义大吗?
幼小衔接班里的这次见闻给了惠姐太深刻的印象。看到没有达到学龄阶段的孩子,因为挫败而哭泣,看着黑板上的数字茫然得不知所措的眼神,自己说不出所以然只知道用力把父母拉出教室的举动。让惠姐产生疑问,如果真的需要过渡与衔接,幼小衔接班真正应该衔接什么。
惠姐向我市一所公办幼儿园的园长请教。拥有三十年幼教教龄的王园长坦言,“每届大班孩子在春季都会有一项活动,就是参观小学。了解大哥哥大姐姐在小学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学习哪些新知识,校园里有哪些活动等等。让孩子亲身去感受即将要面临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自主去感受变化。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带孩子提前了解,小学是什么样、上小学和上幼儿园有何不同、孩子应该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和作息习惯,将自己和孩子的心态都调整到最好。‘抢跑’几步其实意义并不大。”
惠姐在幼儿园里看到一群大班的小朋友,他们不久前都参观过小学。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小学比幼儿园大多了,大哥哥大姐姐们下课可以自己在操场上随便跑。”“小学有很大的舞蹈教室,还有全是电脑的房间。”“小学生要写作业,我妈妈说放学回家要先完成作业,然后才能玩。”“小学有许许多多的课程,还有体育课,上课是在操场上。”“小学生要考试,我想拿一百分。”……孩子们主动去了解的小学生活是五花八门的,他们要学会自己去适应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去迎接属于自己的未来。
●延伸阅读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家长要怎么帮孩子顺利渡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期、为孩子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呢?
1、鼓励孩子上小学,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
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家长要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鼓励孩子,让孩子对即将成为小学生充满期待,感到自豪。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校园里逛逛,让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校园和氛围,见到校园里的小学生,提前适应。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里孩子过的是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进入小学后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学会照顾自己。家长平时不要溺宠孩子,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系鞋带、如厕,收拾好玩具学习用品。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急着帮他解决,先引导,然后让他想办法解决,是培养孩子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
3、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见面,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让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让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沟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领导者,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