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扶贫综合体的发展空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何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有光伏基地,又有扶贫车间,还有标准化厂房创业园。在望江县杨湾镇杨闸村,通过积极争取和科学规划,曾经闲置的厂房荒地摇身一变,建起了产业扶贫综合体。通过扶贫项目落地、招商引资,产业扶贫综合体不断壮大,乡村振兴的内生造血功能逐步增强,已经成为杨湾镇提升集体经济增长、群众居家就业、脱贫致富的新载体。

  “腾笼换鸟”

  破旧厂房华丽转身

  一边是低矮破旧的平房、一边是正在建设中的工地、脚下是高低不平的路面。2017年12月,当记者第一次走进建设中的望江县杨湾镇产业扶贫综合体时,还能看见过去荒芜的影子。时隔半年,当记者再一次走进这里时,这里已成为集光伏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和能人创业园的扶贫综合体。

  “扶贫综合体地块位于华九线县道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但一直没有发挥效益。”杨镇镇杨闸村党总支书记姜奎华说。

  原来,2008年,该块建设用地以出租的方式租赁给三位村民合资办厂,然而由于管理不善,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原本属于“黄金地块”的22亩建设用地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厂区杂草丛生,小厂房日益破败、机器日渐陈旧。

  看到资源在荒废,设备在斑驳,姜奎华和村干部心急如焚。然而当初的合同还没有到期,如何让这宝贵的资源再现生机?杨闸村两委找到公司负责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宣传国家扶贫政策,以“资产重置”的方式收购了原公司的厂房及附属设施,实现了“腾笼换鸟”第一步。

  建设用地解决了,如何发挥最大效益,让集体增收、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杨闸村两委在扶贫开发产业政策上找思路。一条“从发展产业着手,建设产业扶贫综合体,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需求”的产业发展思路日渐清晰。

  “扶贫不能单打独斗,打造一个空间上立体、功能上多样、能源上循环、产业上联合的扶贫综合体,既节约资源,又能发挥最大效益。”姜奎华说。

  通过科学规划,杨湾镇产业扶贫综合体规划一期建设4亩的光伏基地,二期建设4亩扶贫车间,三期建设16亩返乡能人创业园。

  经过半年建设,在杨湾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产业扶贫综合体已累计投资2247万元,厂房面积达4000平方米,规划有光伏基地、扶贫车间、能人返乡创业园,综合体完成“腾笼换鸟”。

  综合入驻

  构建立体扶贫格局

  22亩建设用地来之不易,如何充分高效利用好这块土地资源,更好地发挥效益?三年来,扶贫综合体根据自身条件,结合扶贫政策,主动出击,寻找合作。

  2016年,望江县全面启动光伏扶贫工程,杨闸村按照“党支部+公司+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在综合体南边建起光伏基地,占地4亩,一期村级光伏60kw、二期杨湾镇集中了杨闸村、曾墩村、丰大村、余埠村各40KW,高架光伏160KW并网发电。

  2017年初,适逢望江县大力推进“扶贫车间”项目建设,在市级“百企帮百村”帮扶企业安徽通显股份有限公司充分沟通商议下,决定“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合作建立木材加工厂,由杨闸村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建设1000平方米扶贫车间,生产设备及配套设施则全部由通显公司投资,加工玻璃外包装木箱。木材加工厂正式投产后,吸纳了贫困户劳动力20人。

  “4亩光伏基地、1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仅占综合体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三的空间怎么利用?”姜奎华告诉记者,为将土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杨闸村把目光投向在外创业的发展能人。

  2017年10月,姜奎华找到该村发展能人苏根祥,介绍家乡招商、安商政策。早有返乡发展想法的苏根祥当即决定回乡发展。

  为给回乡创业发展的能人提供优质创业环境,杨湾镇政府整合杨闸村、鸡冠村、洪湖村三个村2018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0万元,规划建设3000平方米厂房,并完善水、电附属设施。2018年4月,苏根祥创办的祥云针织有限公司正式入驻产业扶贫综合体,企业一期投资1600万元,吸纳50余人就业,计划二期再投入1600万。

  “目前,光伏一期二期已并网发电,三期拟利用扶贫车间屋顶,再建设光伏电站400kw,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屋面也在积极申请屋面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基地初步实现了扶贫开发与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的融合。扶贫车间和创业园有序运转,产业扶贫综合体功能日渐完善。”杨湾镇相关负责人说。

  助力脱贫

  乡村振兴新载体

  焕然一新的现代化标准厂房、飞速转动的机器设备、忙碌的工人……杨湾镇产业扶贫综合体里一派繁忙景象,曾经的抛荒地正在释放新的活力。

  走进创业园标准化厂房,20台机器同时作业、30多名工人有条不紊。虽然是纺织公司,但厂房里却十分安静。一根根化纤纤维通过切丝、涂膜等工艺,加工成闪闪发光的纱布。

  “一天有70块钱工资,一个月下来就有2100块钱。”杨闸村姜十玉说。

  姜十玉有三个孩子,家里因学致贫。过去,她一直在南京打工,离家远,生活开销也大。祥云针织入驻产业扶贫综合体之后,她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天只要展展布、接接布头就可以,不需要技术,很轻松的。”

  与姜十玉不同,作为技术工的曹金花一天收入高达200元。因为技术过硬,一人可以操作5台设备。干满一个月,收入能达六七千元。

  管理人员苏根福告诉记者,由于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公司24小时不停产,日产纱巾2万多米。因此用工不间断,除20名技术人员之外,还可吸纳10名零工就业。30名员工中,15人为脱贫户。二期投产后,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目前,杨湾镇扶贫综合体已解决就业岗位70个,人均增收5000元。

  产业扶贫综合体不仅为当地农户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而且成为集体经济增收的保障。

  姜奎华给记者算了一笔帐: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由杨闸村、鸡冠村、洪湖村三个村2018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0万元建设而成,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但三个村用厂房入股,每年能获得不低于6%的分红,每个村至少能分到6万元。除此之外,扶贫车间还有一年6万的分红,再加上光伏基地一年4万的集体收入,产业扶贫综合体目前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十余万。

  “随着产业扶贫综合体的建设,乡村振兴的内生造血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已经成为提升集体经济增长、群众居家就业、脱贫致富的新载体。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场,我们既发挥‘店小二’的服务精神,又落实‘店老板’的监督责任,力争实现小空间大发展。”姜奎华说。

关键词:综合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