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岳西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纪实之三

  初心为念 绘就扶贫同心圆

  “把穷人当做亲人,扶贫就是改变家人。把贫穷当做经历,扶贫就是改变自己”

  8月,蛰伏在大别山腹地崇山峻岭中的岳西县遍洒骄阳。

  地处县西北边陲的包家乡川岭村,一条从挖土坯开始修了4年的通组路西冲路于今年6月顺利竣工通车,2017年接手修路的村委会主任华同春没来得及在他倾注心血的新路上走一走,也未及见证2018年8月9日岳西县“摘帽”的历史时刻。

  今年5月14日,华同春在入户途中不幸跌下悬崖,生命永远定格在54岁。“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认真生活认真工作,不要等到人生垂暮,才想起俯拾朝花。”这是他在朋友圈里曾写下的话。

  出生于贫困家庭,用年轻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光荣与伟大的冶溪镇溪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扬彧,也表达过同样的追求:“不要等时光溜走了,才去感叹时光飞逝。”

  2017年12月3日上午8点,刘扬彧召集村“两委”开会,讨论推进环境整治。9点20分左右,走访贫困户。下午3点多,回到村部参加碰头会。晚上骑摩托车回镇途中,发生车祸。这是刘扬彧平凡的一天,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相似的话语是鞭策自勉,更是脱贫攻坚战场上,岳西县无数党员干部的真实写照。

  他们是指挥员,是战斗员;他们带领贫困户向贫困宣战,与时间赛跑;他们用初心照亮了40万岳西儿女的小康路。

  大别山里的最美扶贫“夫妻档”崔春银、王云芳夫妇,先后被选派到白帽镇桥梁村、五河镇任职。并肩战斗的三年多时间里,夫妻俩聚少离多,偶尔通话谈到的内容,除了孩子,就是扶贫。

  五河村贫困发生率高,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16户,交通状况差,路面坑坑洼洼,村两委班子年龄老化严重……2014年10月驻村,第一个月,王云芳就瘦了10斤。

  “着急,有很多事情要干。”王云芳的“急”,是扶贫重担落在扶贫干部肩头的压痕。

  贫困,特别是深度贫困,是多年以来压在岳西百姓心头的一块巨石,党员干部的决心和意志就是要搬掉这块石头。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刘扬彧、华同春牺牲在扶贫一线岗位上,更多的干部轻伤不下火线,有家不能常回。

  黄长水是中石化对口帮扶岳西的第13任挂职副县长,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如何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支柱产业,如何用中石化自身的影响力来助力岳西脱贫攻坚——随着这些难题的一一破解,黄长水也实现了人生一次重要的角色转变。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有真情。从修路改善硬件设施,发展支柱产业,到救助“急难”群体……每年孩子生日这天,黄长水都要把自己的扶贫历程写入一封长长的家书。

  离家千里,缺席家庭角色的担当,是他作为亲人的遗憾。挂职的日子里,他认下了许多“穷亲戚”,把岳西当作了他的第二故乡。家书中,他满含真情地写道:“把穷人当做亲人,扶贫就是改变家人。把贫穷当做经历,扶贫就是改变自己。”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旗帜的指引下,2014年以来,先后有245名党员干部下派到村任职,岳西全县贫困户实现对口帮扶全覆盖。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一线扶贫干部的履职尽责能力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考验。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工作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中心,思维方式对准脱贫攻坚靶心,团结力量凝聚脱贫攻坚人心,广大扶贫干部带领群众盖房子、闯路子……画出了一个扶贫同心圆。

  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从大山深处的穷困地区摄取;一帧帧珍贵的画面,在攻坚克难的工作中闪亮。在这一过程中,干部作风沉下来了,不仅群众脱了贫,干部思想能力也脱了“贫”,干群关系更为密切。

  实干当先 坚定脱贫愚公志

  “过去贫困户被干部推着走,现在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8月9日下午,青天乡老鸭村脱贫户储昭庆听闻岳西“摘帽”国家级贫困县的喜讯,咧嘴一笑。

  2014年,因病致贫的储昭庆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3年前,在帮扶单位资助1万余元的支持下,储昭庆鼓起勇气种植茭白,当年就实现收入3万多元。加入种养合作社后,他流转附近村民闲置田地,茭白种植面积扩大至15亩。此外,他还种植了茶叶、灵芝,加上一年2608.76元的光伏发电收入,2017年生产经营性收入就达52508.76元,顺利实现脱贫致富。

  “不等、不靠、不要,用双手和劳动创造财富”,这是老鸭村党支部书记熊寿青对储昭庆的评价。也因着这份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干劲儿,今年2月,储昭庆荣膺“2017年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奋进奖”。

  “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强调,点明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灵魂: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扶贫不就是每年过年给200块钱吗?”岳西县来榜镇枫树村扶贫干部汪云峰回忆,刚驻村调研时常会遭遇这样的闭门羹,有时板凳还没坐热,就被撵出了门。

  “我开始反思,扶贫要讲究工作方法。”汪云峰说,扶贫不是“带点钱去”那么简单的事情,“一些贫困群众丧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就要帮助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奔向新希望的动力。”

  枫树村大田组的汪以仁家,因儿子生病致贫,2014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队队长汪云峰把我当兄弟一样拉家常,鼓励我树立信心。说实话,穷惯了,当时一点儿都没听进去。”汪以仁告诉记者。

  2015年开春,汪云峰等扶贫干部的又一次走访,带来了给汪以仁儿子看病的医生,送来了黑猪崽、四季豆种子和化肥。黑猪养得顺利,四季豆收成也好,通过申请小额信贷安装的3千瓦户用光伏太阳能电站,每年增收3000元左右。

  当年产业发展的成功,让汪以仁坚定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状况的信念。2016年,他申请小额信贷4万元,养了3头黑猪,种了3亩四季豆,新发展了1.5亩茶园、1.5亩桑园,改造了4亩老桑园、2亩老茶园。此外,他还获得了生态林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400元。后来,有了健康扶贫政策的兜底,汪以仁又进入玉禾田公司,负责村里的卫生保洁工作,每月工资900元。

  光伏电站收入3000元,蚕桑收入近1万元,茶叶8000元,四季豆卖了6000元,黑猪还能卖几千元,再加上两份工资收入,2017年收入超4万——汪以仁的年度账单真实记录了依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脱贫路,也是岳西县贫困户们实干当先、自主脱贫的生动缩影。

  理想的脱贫战略,无疑是立人,而立人必先立志。有了脱贫的愚公志,便有了精气神。

  “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背后,是思想上的大转变。岳西县选派干部胡剑峰几年驻村发现:“过去贫困户被干部推着走,现在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人心齐了,内生动力激发了,产业兴了。”

  鼓点声声急,催人步步紧。脱贫攻坚,外部压力层层传导,内生动力的激发也无处不在。

  针对贫困户经济、思想、智力、发展能力上的多维贫困,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扶贫夜校、四带一自、结对帮扶、入户走访、动员宣传等系列活动,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存在的“不想脱贫”“不敢脱贫”“不能脱贫”“不会脱贫”的难题。

  岳西县还通过强化文化扶贫、精神扶贫,以示范户、脱贫户为榜样,激发群众自主脱贫。通过选树、评选、宣传贫困户先进典型,培养贫困户的主动意识,形成贫困户自主脱贫、感恩奋进的常态。贫困户决战贫困的“心灯”,越挑越明,越拨越亮。

  同频共振 构筑干群共同体

  “驻村驻出亲戚了!党员干部的好作风回来了!”

  “无比艰巨,无比光荣。”岳西县五河镇五河村的硕士女村官方小凤说出的这八个字,代表了许多日夜奋战的扶贫干部们的心声。

  2015年,走出校门成为村官的方小凤,与村民沟通不顺畅。学会如何与村民打交道,如何处理繁杂的基层工作,这是方小凤的“第一课”。

  “说话‘土’了,感情‘真’了,摸爬滚打一圈后,感觉自己真正成了‘村里人’。”在脱贫攻坚一线,方小凤对干群的认识也加深了一层,“我们和贫困户不是单纯的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而是互相给予。”

  脱贫攻坚给贫困山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干部也在脱贫攻坚的大熔炉里淬火成钢。

  “5+2”“白+黑”“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是一线扶贫干部们最正常的作息方式。岳西县要求驻村干部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确保有扶贫实效。7000多名驻村干部扎根基层,走进贫困户家中、心中,用实实在在的驻村成绩赢得了贫困户的信任。工作队队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都说“驻村驻出亲戚了!党员干部的好作风回来了!”

  干部的宗旨意识在回归,群众认可度提高了,干群关系融洽了,脱贫的内生动力和稳定性也大大增强。

  4月12日,来榜镇第六批挂职书记结束暨第七批挂职书记动员大会上,枫树村第一书记汪云峰继续留村挂职三年任命宣布的一刻,现场掌声雷动,部分老百姓甚至站起来大声叫好。

  四年以来,岳西县各村开办扶贫夜校3044期,3万多人次参加。讲政策、传技术、鼓干劲、解疑惑,在被称为脱贫攻坚“加油站”的扶贫夜校里,受益的不仅仅是贫困户。

  黄尾镇严家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绍贤,到村任职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扶贫夜校里干部与群众互学互助、共同进步,工作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扶贫夜校在锻炼基层干部素质的同时,也搭建起联结干群“心脉”的桥梁。

  曾在扶贫夜校里汲取“营养”,顺利脱贫致富的黄尾镇平等村村民汪秀不时被邀请到扶贫夜校,分享养鸡心得。有了新想法新点子,汪秀总要邀请村镇扶贫干部们“常回来看看”,聊聊发展现状,谈谈憧憬设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对革命老区人民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在确保岳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奔小康的新长征路上,同样没有一个局外人!

  层叠的翠竹,见证了岳西的革命燎原,也目睹了老区人民的艰苦岁月。岳西县城南部的大别山烈士陵园内,大别山区13.5万英雄儿女长眠于此。

  历史从未远去。步入新时代,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为内涵的“大别山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沿袭、厚植、新生: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面对脱贫压力,岳西人民坚持“两山理论”,靠山不吃山;

  党员干部以黎元为先,不忘初心,以奉献为第一要义,用爱与责任,勇敢担当起新的历史责任;

  岳西群众坚守愚公信念,凝心聚力,尽锐出战,集全民之智决战贫困,誓要走出贫困锅底;

  广大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构建一个脱贫共同体,互融互促、同频同振,穿越承载荣光与热血的时空,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树立了一座新的丰碑。

  八月的岳西,一阵轻风吹过,阴翳竹林飒飒作响。一个声音在大别山腹地回荡——“我们脱贫啦!”

关键词:岳西纪实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