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姐有话说:
我国青少年近视率排名世界第一,这一数字实在让人忧虑。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连续作出重要指示。消息传来,在安庆也掀起了“波澜”。孩子们为什么会患上近视,且每年的度数都在大幅度增加?青少年近视的趋势如何控制、眼镜验配佩戴还存在哪些误区?采访中很多家长纷纷表达着共同的心愿,视力之“殇”必须控制,不能任其发展。
防不胜防
“我觉得自己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在保护孩子的眼睛,可孩子近视的度数还是大幅度增长,似乎完全不理解我们这些家长的用心良苦。”9月7日下午4点,市立医院里,市民乔丽女士特地请假带儿子来复查视力。孩子也是忙里偷空,趁着最后一堂美术课请假到医院,据说晚上还要去校外教育机构上英语辅导班。
乔丽告诉惠姐,她是在儿子升小学三年级的那个暑假才发现孩子的视力出现了问题。“他看近物时习惯性地眯眼,有时还会斜视,发现苗头之后,我马上带他去医院检查,双眼近视200度。当时我真有些不能接受。”乔丽说,自己和老公都没有近视,孩子从小接触电子产品也很少,孩子患上近视她一直在找原因,希望能挽救,但确定是真性近视后,不可逆的现实让她不得不接受现状,只盼着能够控制近视的度数。
“慧眼发现”的群友“悠然”年近五旬了,她回忆起自己读初一时患上近视的原因,是不顾父母的告诫,经常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小说,原本以为近视就是戴眼镜这么简单,后来才发现近视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了很多烦恼,儿子上学后,自己极力保护他的视力,结果还是没有遏制他视力下降的趋势。
误区怎么破
我市中小学校每年都会对在校学生进行各项体检,视力检查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从一年级体检开始,就有很多孩子体检过后拿到‘红纸条’,表示视力不佳,需要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测。以后每一年拿到‘红条子’的学生都会增加。”大观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罗女士告诉惠姐,作为家委会成员,她了解到不是所有拿到“红条子”的家长都会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理由是“孩子说自己能看得见黑板”。
“我可不愿意孩子这么小就戴眼镜,戴上就拿不下来了。”“他说能看清东西啊,这么小戴眼镜多麻烦。”“眼镜戴久了眼睛都变形了,太难看了”……9月7日下午,记者在市立医院见到正在为孩子做视力检查的眼科主治医生龙娜。她坦言,每年的暑假是近视门诊量最高的时期。“一天百来号都是近视门诊,基本都是青少年,近视年龄层次越来越小。都是出现了各种明显的近视症状后才来就诊的。”龙娜医生介绍说,家长对于孩子近视和佩戴眼镜的问题存在几个误区,有些家长认为近视度数不高,戴眼镜好麻烦,能不戴就不戴吧。但事实上,一旦确诊近视,就需要佩戴眼镜,这跟眼睛近视度数没有必然关系,高度近视患者须长期佩戴眼镜,低度数患者也不例外。如果近视了不戴眼镜,眼睛就不能得到清晰的视觉信号刺激,眼内负责调节功能的睫状肌就可能会过度工作,从而很容易导致视疲劳,甚至斜视、弱视等问题。还有人说眼镜戴久了眼球会凸出,变成“金鱼眼”。“这个锅眼镜背得有点冤啊!因为造成眼球变形的真正原因是,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眼轴线变长,发展到高度近视,才有可能会出现眼球凸出的现象。”龙娜医生解释道。
我们能做什么
小小的个头,大大的书包,厚厚的眼镜片,是我们行走在城区校园附近常见到的学生模样。“校内减负校外补,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太少了。”采访中很多家长坦言,一些校外补习班条件良莠不齐,照明不够,有的全程使用电子课件教学,上完课,孩子的眼睛明显感到疲劳。此外,各种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甚至利用电子产品布置作业的现象也很常见。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青少年近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社会已经有了高度关注,“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采访中不少家长的迫切需要知道的。教育部联合国家有关部委研究制定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家庭方面要做到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控制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减轻课外学习负担,避免不良用眼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等等。让孩子拥有“光明”的未来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参与,关爱青少年儿童近视,雷声已经响起,盼望及时雨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