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粮食丰收看“时代之变”

  金秋十月,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永兴农机农艺综合发展专业合作社5000亩水稻稻谷飘香,丰收在望。记者在宜秀区水稻主产区走访发现,在这片土地上,水稻产业迎来巨大变化,正在走向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连年丰收的喜人图景背后,蕴藏着许多引人瞩目的“时代之变”。

  “以前,老一辈人种稻,使劲用化肥、农药,产量越高越好,一亩地恨不得打2000斤,有产量却不挣钱。”永兴农机农艺综合发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兴明说。

  几年前,余兴明流转土地1500亩稻田。“我们亩产虽然只有老一辈种地时的一半,但每亩价格却是原来的2倍。”他说,前几年按传统方式种植,追求高产,化肥用得多,产量是有了,品质却不高,卖不起价格。这两年,他听了区里农业专家的话,开始种植优质稻,尽量不打农药,化肥适当用点,主要靠绿肥。

  一年下来,虽然产量比以前少了两成,但稻谷的品质提高了,口感更好,因此更受市场欢迎,价钱也比以前提高了。

  为了确保质量,余兴明成功注册了“宜秀明珠”大米品牌商标,通过了绿色农产品认证,并每年都要请专门的质检机构为自家的大米做质量检测。“品质好了自然可以卖出好价格。”

  穿过苍翠的田间道,我们来到宜秀区大龙山镇中心社区的一块稻田,今年的一季稻迎来丰收。一串串稻穗沉甸甸地低下了头。收割机在轰隆隆的响声中,收割、脱粒、打碎秸秆、稻谷装车,一气呵成。经过近半年的时光孕育,这些饱含农民辛勤付出的果实在阳光下闪现着成熟的光芒。

  “过去1个人1天只能割1亩稻,现在1台收割机1天可以完成30多亩的收割、脱粒;过去1000多亩地植保,人工方式要几十个人干五六天,现在2名“飞手”和1台无人机2天就能完成……”余兴明说,“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合作社粮食产量可达650万斤。”

  自2007年永兴合作社成立以来,也由最初的6名成员发展到现在的307人。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200多台套,土地5000余亩。建成了标准化育秧工厂、农机维修中心、三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和两个稻田龙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并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水稻小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和丰乐种业新品种展示基地。2016年成功注册了“宜秀明珠”大米品牌商标。

  近年来余兴明一直探索稻虾共生和稻鸭共生的种养模式。他说,稻田里的虾、鸭其实没有带来多少效益,“但它们能促进水稻生长,更是优质大米的‘代言人’,能帮助我们打开高端市场,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不以产量论,但求品质高——这是记者采访中听到稻田“掌门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余兴明的经历,也是这片土地上种粮人的集体转型。人们向过去的种粮理念告别,不再单纯追求年年增产、不再唯产量论英雄,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秸秆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这些崭新的生产理念,成为这片土地农业转型的最新注脚。

  近年来,宜秀粮食主产区正经历着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巨大转变。

  曾经,种粮“靠天”,卖粮“靠保护价”,是很多农民种地、卖粮的真实写照。而今,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转型高品质,瞄准市场的农民群体逐渐壮大,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正在稳步构建。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来自国家的有力支持。余兴明说:“购置播种、插秧、收割等机械都可以获得政府补贴。初算下来,我们得到的国家补贴总额有几十万元。”

  随着农业机械化大面积推广、数字农业方兴未艾,家家户户、一丘一块的耕作方式大幅减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植模式迎来改变,连片数百亩的适度规模种植户不断涌现,种稻已经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