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4岁参军,成为一名“小八路”。在一次战斗中,他背部中弹,仍坚持抢救战友。保存了74年的一套八路军军装作为传家宝, 世代相传。5月13日,安庆晚报记者来到望江县,采访了八路军老战士徐可鑫。
14岁成为一名“小八路”
1930年2月,徐可鑫出生在山东省允洲县前并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困难,徐可鑫四、五岁时,就外出捡煤渣,一家 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短工维持。
1944年2月,刚满14岁的徐可鑫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离城区30公里的鲁桥村第八区中队。“一开始,我在中队部当通讯员。 虽然年龄很小,但个头高,显得很威武。”徐可鑫说。
徐可鑫说,没过多长时间,部队首长派他和另外两名同志到沂蒙山根据地鲁南干校学习。“从高村出发,要经过日本鬼子的几道 封锁线。我们在当地武工队的护送下,顺利到达目的地。”
“政治课学习投身革命、抗日救国等革命理论;业务课学习生理解剖、战场急救、药物学等。”徐可鑫说,虽然学习时间只有短 短的3个月时间,但他学到了不少革命道理和战地救护知识。“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为一名战地卫生员。”
一套陈旧泛白的老军装
采访中,徐可鑫从自家的衣柜内取出珍藏了70多年,已陈旧泛白的一套八路军军装。他告诉记者:“这套军装是1945年‘五·一 ’部队发放的,我一直保存到现在,留作纪念。”
徐可鑫说,这套八路军军装是山东鲁南军区被服厂生产的,他记得被服厂的厂长名叫马文中。“当时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写着 :劳动模范马文中,是我们劳动战线一军士;虽然他是部队领导,在群众心中是小学生;亲自动手备衣布,他早起晚睡模范作用 ;生产节约两百万,鲁南人民负担减轻。另外,与这套军装同时发放的还有帽子、背包等。”
背部中弹受伤不下火线
徐可鑫告诉记者,1945年春天,他被分到鲁南军区特务营4连担任卫生员。“当时,在司令员张光中和政委王麓水的带领下,开 展大生产,实行自供自给。”
“不久,日本鬼子在山东进行大扫荡,对双山县(现滕县)狂轰滥炸,烧杀抢掠。我部4连100多名战士奉命进驻双山县进行反扫 荡,坚壁清野。为掩护老百姓撤到山里,我们被鬼子和伪军包围在山里三天三夜,饿了就挖野菜充饥,渴了就喝小溪里的水,全 连战士顽强抵抗着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张光中司令员得知情况后,立即调派军区教导团两个连前来支援。通过里应外合, 我们将敌军的防线撕开了一个缺口,胜利突围。”徐可鑫说,这次反扫荡的胜利,大长了八路军战士的士气,也鼓舞了当地群众 。
徐可鑫介绍,1945年3月,鬼子开始大规模的扫荡。为了打击敌人,转移当地老百姓,他所在的连队和民兵与鬼子、伪军展开了 激烈战斗。“第一块石头往下投,是一个信号,下面绳索拉开,地雷就响了,炸得鬼子、伪军嗷嗷叫。那一次,共消灭100多名 鬼子和伪军。”
“反扫荡后,我们端掉了鬼子一个据点。当时蒋沟岩驻扎着鬼子一个小队和一些伪军,他们挖壕沟,架设铁丝网和建造夹皮墙、 碉堡,工事非常坚固,我部特务营攻打了20多天。在这次战斗中,我在救护受伤的战友时,背部被鬼子扔出的手榴弹弹片击中, 但我忍着伤痛,将受伤的战友抢救了下来。”徐可鑫说:“最后,我们终于将这个据点拿了下来。此战消灭鬼子一个小队,伪军 50多人。”
掩埋战友断肢眼泪直流
在抗日战争中,徐可鑫数次负伤、多次立功。
徐可鑫介绍:“抗日战争结束后,我被编入山东野战军第八师野战一所工作,后调入军区直属所从事护理工作。”
“当时,部队的医疗设备简陋,缺医少药。取弹片使用钢丝钳,截肢手术一般使用农民家的刀、斧头、锯等工具,用开水煮后使 用,几乎每天都有战友被截肢。我掩埋战友的断肢时,眼泪直流。”徐可鑫说到这里,老泪纵横。“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年轻人要永远记住历史。”
1950年,徐可鑫转业到山东省一家医院工作,担任护士长,后任助理军医。1954年安徽省发生水灾,国家成立医疗队支援灾区, 山东省组成74人的医疗队南下。“我于1957年调到望江县,一直从事卫生工作,直至离休。”
徐可鑫告诉记者,不论在哪儿工作,他都会将这套当年打鬼子的八路军军装带在身边。并且经常告诫自己的儿孙,与那些牺牲的 战友相比,他很幸运,好日子也享受到了。“我叮嘱过儿子,自己去世后,这套八路军军装要保存好,代代相传。”
离休后的徐可鑫经常到社区和学校,给居民和学生们作报告、讲故事。“我们要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薪火相传。这是我们的革命遗 产,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徐可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