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文化需要传承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记者在城区采访中了解到,因为社会的发展变迁,不少女孩子已经疏远甚至不会女红,乞巧文化渐行渐远。
女红,属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环,多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方面的工作。举凡妇女以手工制作出的传统技艺,像是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等,就称为“女红”。因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妈妈的艺术”。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机械化替代了手工活,女红也因此受到很大冲击。那些女红用具如:剪刀熨斗针线盒,顶针量具绕线板,针拔刮板喷水壶,绣花棚架针线篓等等,都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些东西和缝纫机等只能在老一辈人家里或者裁缝店里才能见到。过去的一些女红制品甚至变成了一种收藏对象。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社会分工,说、写、算、驾……样样精通,然而钉扣子、缝衣服、织毛衣……这些妈妈们的“基本功”,不少现代美女们却束手无策,即使有些会做的,也是能“偷懒”时就“偷懒”……记者随机问了十来位安庆小妹,有的女孩子说自己会十字绣,有的说过去谈恋爱的时候曾经给男朋友织过围巾,等一结婚就没怎么弄过。有的女孩子说自己刚学着做饭,女红还不会。只知道奶奶做的千层底和老虎鞋很是结实好看。有的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已经懒得做类似像钉扣子、缝衣服、织毛衣这类家务活了。毛衣去商店买,扣子掉了、衣服破了,去街上找裁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国内其他城市传来的,一种所谓的新女红主义,即把女红当做一种手工DIY行为。不仅有棒针编织、钩针编织,还有香囊、手工串珠、十字绣、折纸、剪纸、中国结以及手工布艺等。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讲究个性、创意、精致、情趣的“新女红”开始抓住不少女孩子的心。做什么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释放快乐。
作者:李大永
相关新闻
- “门前三包”包起来了吗?(2013-8-15 17:38:51)
- “南水北调”抗旱保苗(2013-8-14 16:36:04)
- 大山深处留守儿童快乐过暑假(2013-8-14 16:35:40)
- 一瓶水一把扇,温暖一座城(2013-8-14 16:34:45)
- 大观区环卫工人冒酷暑战高温保清洁(2013-8-14 16:33:39)
- 同一条路上的门牌 路名却不相同(2013-8-14 16:30:48)
- 保障百姓用电,电力维修工经受“烤”验(2013-8-14 16:30:20)
- 用水高峰无须愁 供水能力仍有余(2013-8-14 16:29:08)
- 天然气加气站未现排队“长龙”(2013-8-14 16:28:48)
- 干裂阡陌上,抗旱是场民生大考(2013-8-14 16: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