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水的民间助残路
叮咚!叮咚!叮咚!16号床铺老人曹桂焰需要按摩;叮咚!叮咚!叮咚!24号床铺老人汪午生想喝豆花;叮咚!叮咚!叮咚!35号床铺老人吴万珍想上厕所……3月5日晚,宿松县残疾人托养所呼叫指挥中心的铃声此起彼伏,宿松县残疾人托养所所长赵长水有条不紊地安排护工前去护理,而自己则给16号肢体残疾老人曹桂焰按摩,防止老人肌肉萎缩。托养所筹办近两年,这样的事情赵长水和他的同事每天都重复着。
现年48岁的赵长水,出生于宿松县北浴乡四吉村,他16岁开始学医,立志用医学技术解除偏僻山区百姓的病痛。而对于赵长水来说,这辈子最自豪、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筹款建起一所残疾人托养所,在这所托养所里,许多聋哑人、肢残者、脑瘫者、精神病患者曾经或正在这里入住。在扶残助残过程中,他享受着另一份生命的阳光。
“业余”助残:深山行医十八载
小时候的赵长水家庭十分贫困,全家生活靠父亲做点木工维持,母亲在他很小时就落下一身毛病,由于无钱医治,一直拖着、扛着。每当夜深人静,母亲因病痛难忍发出的呻吟,激发了赵长水当一名救死扶伤医生的念头。
1989年,赵长水从合肥卫校毕业毅然返乡,当起了一名赤脚医生。因为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瘌痢头、小儿麻痹症、耳聋眼瞎、精神疾病者等比较多,许多人因病返贫。对此,赵长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决心从扶残助残做起,帮助乡亲走出困境。
1998年隆冬的一个深夜,大雪纷飞、滴水成冰。乡亲们吃完晚饭便早早上床歇息了,晚上10时许,忙碌了一天的赵长水准备睡觉,床头电话骤然响起,传来一个中年妇女哭泣的声音:“长水,快来救救我婶子吧,她肚子痛得满床打滚,再不救治会出人命啊……”打电话的是汪菊花,她的婶子已年过花甲,是个残疾人。当时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都是妇女、老年和儿童。赵长水二话没说,穿上衣服,撑开雨伞,背上药箱,径直走向白茫茫的雪地。
十五里的山路,蜿蜒曲折,穿行在浓密的树林之间,听人说山里经常有野狼出没,赵长水心里不免有些胆颤,跌跌撞撞2小时后,他终于赶到了病人家里。检查发现病人患有急性阑尾炎,幸亏来得及时,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
像这样历经辛苦给病人治病的事例很多很多,对于贫困残疾人患者,赵长水从不收取一分钱的诊断费用。
帮扶残疾人,不能仅仅停留在施舍与救济上,必须帮助他们自食其力,给他们传授“造血功能”。残疾人王和平,家庭十分贫困,其父早年去世,打小落下了耳聋视弱的病根。为帮助他走出困境,赵长水不仅给他物质上的帮助,还让他负责看护自己承包的山场,每年给他2万多元的报酬。后来,赵长水还帮王和平购买了一份养老保险。
从事乡医18年,赵长水“业余”救助的残疾人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多少。
“专业”助残:筹建残疾人托养所
“在我们身边,有些人根本无法看到蓝天白云、无法尽情说唱、无法聆听美妙的声音,甚至永远都没有跑和跳的机会……他们身体残疾,忍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经历着别人不能想象的困难,就连基本的生存也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赵长水说。
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残疾老人和孤寡老人逐年增多。这些人员由于没有或缺少亲人的照顾,过着非常孤独的生活。“如果办一家为他们提供食宿和服务的托养所该多好啊!”他暗中着手张罗。
2012年6月,赵长水东挪西凑300多万元,在破凉镇创办了“宿松县残疾人托养所”。据了解,该托养所是安庆市首家经民政部门批准的民办托养所,占地面积16亩,2栋楼共76个房间,设有128个床位,厨房卫生间齐全,橱柜家电应有尽有,聘请了26名护工。
记者了解到,入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是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托养所创办至今,共托养残疾人200多人。目前,尚有残疾人76名,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40岁。另外向外聘请了9名轻微残疾者做护工,赵长水每天同他们工作、生活在一起,并带领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身价值,活出尊严。
“联动”助残:足迹遍及乡村
在宿松县,仅有一家扶残助残性质的托养所远远不够,赵长水深知这一点。于是在工作之余,他积极拓展扶残助残渠道,与宿松义工协会、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等社会团体合作,以残疾人托养所为阵地,做出了很多让人感动的业绩。
一个偶然的机会,赵长水打听到,在自己的家乡北浴乡迎宾村,有着这样一个苦难的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不论男女,到15岁左右,就生出一种怪病,手足不住地颤抖,直到生活不能自理、瘫痪,最后在痛苦中死去。因为发病时多在青壮年时期,这个家族笼罩在贫困和死亡的阴影之中。
赵长水决心帮助这个苦难的家庭。
2013年1月20日,赵长水与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一起,驱车50多公里来到北浴乡迎宾村。经了解,有一个家庭:一个母亲三个儿子全是病人,71岁高龄母亲吴毕连病倒在床多年,患有严重心脏病和高血压;三个儿子均患上家族遗传的一种怪病:兄弟三人相继到15岁时候,身体肌肉开始萎缩,骨头开始变软,一直到现在只有二儿子赵志龙可以勉强支撑着站起来,老大和老三一天到晚只能蹲着。赵长水把卧病在床的老人和兄弟三人接到自己的托养所并免去一切生活费用。
“诚信”助残:君子协定下的托养
托养所内,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居多,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每一个托养者被送来之前,赵长水都会和托养者家属或相关监护人签订一份“君子协定”,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签订了‘君子协定’,但是如果没有一份诚信的护理模式,再明晰的‘君子协定’也是一张废纸”,赵长水说,家属或者监护人将护理对象送到托养所,就是对托养所的一种信任,作为托养所,则需要一百分的真心去回馈。
因此,托养所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个入住者床头都安装了呼叫器,连接控制室。一听到呼叫器的呼叫声,护理人员必须最快时间赶到。护理人员护理托养对象时,必须像护理自己的父母或者子女那样尽心。
赵长水说,2013年初,一位患眼疾的78岁陈姓老奶奶由于儿子、媳妇在外务工,无人照理,老人的女儿、女婿就将其送到托养所托养。2013年8月份,老人活动时不小心摔伤,后被送往医院救治,前后花费6000多元,老人儿媳妇得知情况后,从外地赶回宿松,要求赵长水必须进行赔偿。对于儿媳妇的这种要求,老人进行痛斥,坦言自己摔伤和托养所无关,并“威胁”儿媳妇,如果再闹,将死在儿媳妇面前。“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相信托养所只要做到诚信服务,真心服务,被托养对象也会将心比心。”赵长水说。
赵长水告诉记者,和庞大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的需求相比,目前社会上的托养机构仍有限,多为政府开办的福利机构,传统的运营模式已无法满足残疾人康复训练等多种需求。而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明确指出,我市将出台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社会服务“1+4”政策,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加强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社会公共服务建设,“民间托养”大有所为。
相关新闻
- 父亲帮儿子掩饰偷来的钱财涉嫌掩饰、隐瞒(2014-3-8 17:42:52)
- 地砖颜色不同 业主请求更换(2014-3-7 17:05:12)
- 货车夜行撞护栏 司机不幸殒命(2014-3-7 17:04:53)
- 资本运作为名 非法传销为实(2014-3-7 16:59:53)
- 未实行平装覆盖 3天查处61辆货车(2014-3-7 16:59:34)
- 酒后寻衅打人赔钱又领刑(2014-3-7 16:59:12)
- 新生代“娘子军”保民安(2014-3-7 16:57:10)
- 开车23年的公交女司机(2014-3-7 16:56:15)
- 刚栽的花石榴为何被“抛弃”(2014-3-7 16:55:23)
- 智障男落入水井 众人合力救生(2014-3-7 16: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