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立志脱贫 示范乡邻

  今年以来,宿松县高岭乡在全乡范围内评选“脱贫先锋”,挖掘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等不靠、积极主动、结合帮扶政策靠自身努力并带动他人一同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今年7月已产生第一批“脱贫先锋”7人,后期还将继续评选。这一评选旨在通过先进脱贫事迹传播脱贫先立志的正能量,鼓励贫困户坚定脱贫信心,结合脱贫政策发挥自身能动性,以实现脱贫致富。

  老来创业,桑榆非晚

  9月14日,高岭乡高岭村前进组贫困户唐功永早早起床,来到村级公路上开始了打扫工作。半上午,他又来到自家的杂交稻田里,检查有无虫害。每天生活很忙碌,唐功永却离脱贫越来越近。

  今年65岁的唐功永,身体还算健康,但妻子胡美兰患有严重肝病,长期服药,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大儿子患有类风湿。夫妻俩除了照顾自己,还要照顾3个孙子孙女。

  因病致贫,夫妻俩一度没有什么收入。唐功永告诉记者,建档立卡后他就在想,家庭的重担不能全部落在儿子身上,光靠儿子接济,一家人脱贫实在太难了。

  当乡里的帮扶责任人跟他宣传了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等政策的时候,他忽然有了脱贫的信心。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来脱贫致富。唐功永是家族中的“房头”,2015年,眼见亲戚家的田地荒芜,他萌生了发展产业的想法,并得到了帮扶责任人的支持。

  在乡村干部的帮助下,他流转了亲戚们的43亩田,种植水稻。唐功永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请小工,他总是找同村的贫困户,给他们增收的机会。当年,他的每亩水稻实现纯收入300元。

  去年,包保干部告诉他,养一头猪可以补贴600元,养牛养鸡种地都给补贴。乡里还为贫困户开发了护林员、环卫工等公益性岗位。唐功永听到这些好政策,心里又有了新想法。

  他首先找到包保干部,申请成为环卫工。当得到“你都65岁了,确定要做这个吗?”这一担忧疑问后,他坚持道:“我有手有脚还能动,难道现在就坐在家等着国家救济吗?”于是,从今年2月起,每天清晨的村级公路上,都能看到他清扫垃圾的身影。虽然65岁了,唐老汉的腰板却挺得直直的。

  去年,唐功永家养了1头猪和50多只鸡,获得了扶贫到户补贴。今年,唐功永养了2头猪和100多只鸡,也获得了最高2000元的补贴。

  “今年的鸡已经可以出栏了,猪年底出栏,养猪养鸡在补贴之外能获得5000元收入。”唐功永说,“虽然去年种稻子发大水亏了几千元,但今年长势良好,看着这些秧苗就舒服,今年脱贫没问题。”

  残且益坚,人生迈步

  高岭乡双河村长塘组贫困户蒋为义有听力、言语多重一级残疾,妻子唐小红肢体三级残疾,身高不足一米三。蒋为义平时用手语与人交流,有人不懂手语的,还需要唐小红解释。这个因为身体残疾导致贫困的家庭,却用行动将“身残志坚”诠释得铿锵有力。

  蒋为义今年50岁,夫妻俩虽然都是残疾人,但硬是靠着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残疾人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付出比普通人多得多的努力,才能使生活看上去不那么费力。蒋为义夫妇知道自己的不同,也接受这样的不同。对于政府的政策和帮助,他们感恩,却从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靠政府兜底,领着低保金、残疾人生活救助金,就这样一直过下去?蒋为义觉得生活不能是这样,即使身体残缺,也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活着的意义正在于此。

  于是,几年前他在家门口学起了竹器编织,做一些箩筐、鸡笼类的器件。多少次被划伤,多少次被劝放弃,他还是在熬了很多个夜晚、看过很多次师傅摇头、手上的伤痕好了伤伤了好之后,学会了竹器编织的好手艺。

  乡亲们被他这种坚强的精神、不等不靠的态度所感动,有机会就光顾他的生意。蒋为义很高兴,大家给他的钱,不再是救济,不再是同情,而是他的劳动所得。在蒋为义看来,这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对他的认同。

  去年,蒋为义的儿子初中毕业后,也出门学起了手艺。蒋为义觉得,竹器编织的市场越来越小了,靠这点收入,要脱贫要致富显然不现实。乡人社所每年都上门宣传招工信息和技能培训信息,蒋为义想着,既然孩子出门了,他们也不需要在家陪读了,何不大胆出门去闯闯?那么多招工信息,外面肯定是缺人的。

  于是,夫妻俩去了江苏一个园区企业,找到了一份勤杂工的工作。夫妻俩高兴坏了,他们对公司充满感激,公司和其他同事没有因为他们是残疾人而歧视他们,给了他们机会,于是夫妻俩更加卖力地干活。

  今年年初,还没有出门时,公司的电话就打到了唐小红那里,邀请他们今年继续去公司上班,并且提高工资待遇。夫妻俩到了公司后,唐小红在电话中告诉帮扶责任人:“现在我们夫妻俩每月共有3000元收入,今年能如期脱贫,感谢你们对我家的关心。”

关键词: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