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我们一直在路上:感恩一路上有你们相伴

  从事记者这一行已经十几年了,我开玩笑地称自己为“半老”记者。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接触了不少采访对象,也完成了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其中离不开很多工作伙伴的帮助。我的合作伙伴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当中有一些是我最好的爆料人,为我及时提供新闻线索;有一些在专业领域给予我很多帮助;有一些和我兴趣相投,彼此最终成为好友;还有一些像我的老师,总能给我的工作带来启发和引导。

  今天我怀着感恩的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和他们结下的这段缘分……

  最热心的伙伴

  汪先生是安庆一家企业的退休人员。第一次见面时,他是我的采访对象——一名冬泳爱好者。

  那次采访过程挺顺利的,在他的引领下我结识了安庆的一批中老年冬泳爱好者,圆满完成了采写工作,我和老汪也互留了联系方式。

  老汪虽然退休了,但因为爱好多,人脉也比较广。只要碰到他认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准会第一时间跟我爆料。“小刘啊,我有一个一起骑行的朋友。他骑摩托车带着老婆一起去了西藏,曾经还骑摩托车去了云南、海南、漠河等地,是个有故事的人,你可以去和他聊一聊啊。”

  今年的9月份,我所在的部门策划了“走老街”的栏目,刚发出第一篇稿子,老汪就给我来信息了。“为了支持你的工作,向你推荐桐城青草镇上的一条老街,我们骑行队不久前去过,那条老街很有味道,值得发掘。”

  老汪向我推荐的各种线索不少,有很多都能顺利成稿,有些不一定具有新闻价值,但作为记者,特别开心能遇到像老汪这样的热心人。

  最文艺的伙伴

  我第一次见张女士,大约是八年前的春天。报社举办“新春记者行”活动,我下基层的地点是宜秀区,于是和辖区内的宣传工作人员联系了一下,张女士就是工作人员之一。那一次我们虽然没有合作,可她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话不多,但很礼貌,是很真诚、真实的一个人。

  和张女士的第二次联系居然是在那之后的第三年。当时我正处在工作的低谷期,感觉给我提供新闻线索的人越来越少,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小。我急切地需要拓宽信息渠道,于是拨通了在区宣传部工作的张女士的电话。她照样话不多,但一口答应了,陪我去辖区的乡镇走一走。

  也许是年纪相仿,或许是兴趣相投,我们很快打成一片。我们开车去乡镇采访,特意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工作之余不忘欣赏一番田园风光。记得我们去邓石如故居采访管理员那次,很臭美地在那里互相拍下了一组文艺气息十足的照片。我们还去采访了郁金香花展;在那附近的树林里,意外地碰见了一个“90”后的养蜂人——一位年轻的创业者。那次我收获颇丰。事实证明了,只要一直在路上,就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和张女士在一起工作的时间,让我觉得工作是一种享受。后来接触时间长了,我发现她的文字真美,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娓娓道来,却令看文章的人心有悸动。我必须承认,自己的写作风格慢慢有了改变,对于细节的观察与描绘,有一部分是受了张女士的启发。

  最好脾气的伙伴

  我与很多工作上的合作伙伴都有着十年以上的交情。这些伙伴多为所在岗位的业务骨干,他们除了要忙于本职工作,还得抽空接收我的各种采访需求。我认识的张凡先生就是其中最好脾气的代表。

  张先生是安庆某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他的日常工作本就繁杂,但每次只要我需要帮助,不管打多少个电话,不论是不是在他的职责范围内,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帮我找资料,或者帮忙联系其他对应的部门,帮我释疑解惑。

  记得有一次一项政策出台,但落实到本地还需要时日,我几乎每天给张先生打去“问候”的电话,张先生总是乐呵呵地回应着,直到该项政策在本地落实,张先生第一时间将资料传到了我的信箱。

  这让我想到,记者在日常工作中会和不同单位的工作人员打交道,有些只是应付,有些一味推脱、踢皮球或者干脆不回应采访。我很庆幸自己能碰到像张先生这样好脾气的合作伙伴。

  最具引导力的伙伴

  最后要说的这位,把他称之为合作伙伴不一定准确。这位李先生是安庆某事业单位的领导,但他确实在我的工作中起了指导和启发的作用。

  李先生做过办公室主任,有着颇深的文字功底。据说至今仍然保持着每日阅读各类报纸的习惯,因为擅长写作,他个人对于文字要求也高,因此涉及到他们部门的稿件我总是倍感压力。

  李先生偶尔还会对相关稿件给出评价和意见。记得2016年夏天,我们部门和李先生的单位合作了一组策划报道。见面洽谈报道事项时,李先生不仅将栏目名称想好了,就连题材的选择、采访报道的形式都给出了建议,这样专业的指导意见给出,我自然更加认真地做好采访的事前事中各项工作,深入农村、深入第一现场的扎实采访,也为后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年我遇到过不少优秀的合作伙伴,他们亦师亦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感恩。